彭懷恩》老彭看世界—APP世代的脫貧捷徑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老彭看世界—APP世代的脫貧捷徑
2019-08-01 11:47:00
A+
A
A-

這一代年輕人是台灣第一代「數位原住民」,也就是APP世代。(圖/記者許凱婷攝)

 

作者/彭懷恩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生於最好的時代,卻要面對最糟的經濟環境。

 

的確,根據七月三十日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與台師大教育系助理教授張宜君,主持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調查跨越25年的「國民所得數據」,結果公布,重要發現如下:

「1977年後出生,在2000年左右進入職場的千禧世代,平均收入不僅不如前幾個時代,甚至40歲不到,平均收入就開始下降。年齡、時期與世代確實對台灣個人所得差異,造成重大影響」。他們分析青年低薪、低收入有關的因素有三,分別是:

1.兩岸經貿擴張。

2.服務業的非典型就業擴張。

3.資產分配的世代不平等。

我同意這研究發現,但對未來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一代年輕人是台灣第一代「數位原住民」,也就是APP世代,只要強化這一代的數位能力,未來無論就職涯或經濟生活,都有躍升的機會。

 

什麼是APP世代?

 

根據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與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副教授凱蒂.戴維(Katie Davis)所寫的《破解APP世代》(The APP Generation)觀察到一個特徵最能捕捉當代青年的神髓,名之為「APP世代」,他們傳文字訊息,用臉書交友,在Instagram分享照片,用YouTube上傳影片,也利用各種APP聽音樂,玩線上遊戱…APP已經串連青少年每一天的社交、學習與創作。

 

APP是應用程式(application)的簡稱,是一種軟體程式,一般設計在行動裝置上使用,讓使用者從事一項或多項的操作。APP的應用範圍或大或小,功能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安裝下載APP可以看全球各大新聞媒體及時訊息、查詢交通、氣象等資訊,購買電商的產品或服務,從事網絡交友等等。因此,在這時代成長的年輕人已經把世界視為APP集合體,而他們的生活需要什麼,APP都可以提供。如果想要某個APP,卻找不到,就應該有人設計出來,如果沒有人想到或設計出APP,那肯定沒有這個需要,或根本不重要。

 

現在台灣年輕人就是成長於數位革命浪潮,熟悉APP的生態。教改使大學門戶大開,他們就算是大學玩四年,也已經具備透過APP而自學的能力!

 

重要的是提供他們「脫貧」的方向,然後他們自己就可以透過APP找出終南捷徑。對於有心擺脫低薪困境,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年輕人必須具備基本的英語能力,如今線上免費的英語APP很多,如BBC、CNN等都可以「無料」收視、收聽。此外,在網上搜尋去菲律賓學英文的資訊,再著手進行,一年半載就可以培養全球化的溝通能力,如此才能從事比較高薪或出國的工作。

 

其次,當AI逐步取代制式化服務的趨勢,創新加值的服務才能獲取較高的薪水。例如房地產服務業能夠利用建築APP,以3D設計軟體來展示舊屋的改造計畫,也是加值服務的思考方向。

 

最後,就投資理財方面,無論是記帳軟體或是計算投資報酬率的各種理財APP,其實都不少。但是要分辨什麼是有實用價值,什麼是金融機構的廣告行銷,的確不容易。但上線多看、多聽、多問學者專家,比過去閉門造車好得多。

 

總之,APP世代要克服數位落差,脫貧致富,遠比老一輩容易!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這一代年輕人是台灣第一代「數位原住民」,也就是APP世代。(圖/記者許凱婷攝)

 

作者/彭懷恩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是生於最好的時代,卻要面對最糟的經濟環境。

 

的確,根據七月三十日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與台師大教育系助理教授張宜君,主持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調查跨越25年的「國民所得數據」,結果公布,重要發現如下:

「1977年後出生,在2000年左右進入職場的千禧世代,平均收入不僅不如前幾個時代,甚至40歲不到,平均收入就開始下降。年齡、時期與世代確實對台灣個人所得差異,造成重大影響」。他們分析青年低薪、低收入有關的因素有三,分別是:

1.兩岸經貿擴張。

2.服務業的非典型就業擴張。

3.資產分配的世代不平等。

我同意這研究發現,但對未來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一代年輕人是台灣第一代「數位原住民」,也就是APP世代,只要強化這一代的數位能力,未來無論就職涯或經濟生活,都有躍升的機會。

 

什麼是APP世代?

 

根據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與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副教授凱蒂.戴維(Katie Davis)所寫的《破解APP世代》(The APP Generation)觀察到一個特徵最能捕捉當代青年的神髓,名之為「APP世代」,他們傳文字訊息,用臉書交友,在Instagram分享照片,用YouTube上傳影片,也利用各種APP聽音樂,玩線上遊戱…APP已經串連青少年每一天的社交、學習與創作。

 

APP是應用程式(application)的簡稱,是一種軟體程式,一般設計在行動裝置上使用,讓使用者從事一項或多項的操作。APP的應用範圍或大或小,功能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安裝下載APP可以看全球各大新聞媒體及時訊息、查詢交通、氣象等資訊,購買電商的產品或服務,從事網絡交友等等。因此,在這時代成長的年輕人已經把世界視為APP集合體,而他們的生活需要什麼,APP都可以提供。如果想要某個APP,卻找不到,就應該有人設計出來,如果沒有人想到或設計出APP,那肯定沒有這個需要,或根本不重要。

 

現在台灣年輕人就是成長於數位革命浪潮,熟悉APP的生態。教改使大學門戶大開,他們就算是大學玩四年,也已經具備透過APP而自學的能力!

 

重要的是提供他們「脫貧」的方向,然後他們自己就可以透過APP找出終南捷徑。對於有心擺脫低薪困境,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年輕人必須具備基本的英語能力,如今線上免費的英語APP很多,如BBC、CNN等都可以「無料」收視、收聽。此外,在網上搜尋去菲律賓學英文的資訊,再著手進行,一年半載就可以培養全球化的溝通能力,如此才能從事比較高薪或出國的工作。

 

其次,當AI逐步取代制式化服務的趨勢,創新加值的服務才能獲取較高的薪水。例如房地產服務業能夠利用建築APP,以3D設計軟體來展示舊屋的改造計畫,也是加值服務的思考方向。

 

最後,就投資理財方面,無論是記帳軟體或是計算投資報酬率的各種理財APP,其實都不少。但是要分辨什麼是有實用價值,什麼是金融機構的廣告行銷,的確不容易。但上線多看、多聽、多問學者專家,比過去閉門造車好得多。

 

總之,APP世代要克服數位落差,脫貧致富,遠比老一輩容易!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