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高齡的孫奶奶(左)。(圖/翻攝自Yvonne Cheng臉書)
作者/鄭怡華
輪椅從電梯口輕輕滑出,在玻璃門檻前停下,95歲高齡的孫奶奶起身走進會場,旁人看得心驚膽顫,她卻步履輕盈,沒有半點費力。那銀白的髮髻下,隱約綴著墨色髮根,彷彿惦念她剛離世的孩子,在滿頭風霜中默默哀悼著。
十八歲那年,她嫁給從軍的先生,國共戰火燒掉了那一代,她卻賭命逃了出來。煙硝中,拖著三名幼子和13個行李,一路從湖南到北京,跟著其他軍眷從上海搭船到基隆,最後在屏東找到暫棲之地。睡了一年的軍用帳棚,吃了一年的大鍋飯,華北打仗的先生終於安然歸來,兩人攢了200元起家,靠著五坪不到的雜貨店,辛苦將陸續出生的八個孩子,一一拉拔長大。她還記得,老七誕生那天,無子嗣的團長太太守在門外,「我捨不得把孩子給人啊,再苦也要自己帶著。」
那個動亂的年代,血肉可以鍊成鋼,但孩子,永遠是母親最大的致命傷。
這個一出生就被遊說出養的老七,後來就讀中興大學畜牧系,畢業後不久跟著農耕隊前往哥斯大黎加,後來搭上中國開放的順風車,在上海經營農場。一向不煙不酒又健壯的他,去年突然開始腹痛,經醫院確診罹患胰臟癌,深怕九旬老母無法承受噩耗,兒女們選擇刻意隱瞞。
孫奶奶自己的母親108歲辭世,先生也90歲高壽才離開,怎麼也沒想到,兒子可能早自己一步走,她真以為他只是胃痛,直到某天看到藥袋上寫著「嗎啡」,她才驚覺事態嚴重。那時的他,已常常無法坐、無法躺、無法進食,氣力耗盡痛苦地踡在沙發上。
焦急的老母親抱著她的老兒子,想盡辦法再和命運對賭,一如當初她拖拉著孩子逃難。
她四處打聽,找到癌友飲食專班,也替兒子報了名,怎知造化弄人,在和營養師諮詢的前三天,兒子仍被無情帶走。熬過戰火的孫奶奶說起這段,拭著眼淚輕聲說,「這是我今生最大的遺憾」。
這個來不及救的兒子,註定在癌友專班永遠缺席,但孫奶奶為自己報了家屬班,畢竟,還有七個老孩子在身旁。只是,一口氣三個半小時的課程,需要耗費極大的體力,95歲的奶奶能否承受,著實令人擔心。
這天,十樓的電梯大門緩緩打開,奶奶在孫子的陪同下,依約前來。一個兒子無法彌補的遺憾,她舔淨身上的血,說什麼都要替他補上。
流星,化成隕石前奮力發光,直到自己燃燒殆盡;母親,何嘗不是這樣?
作者介紹
鄭怡華在新聞界衝鋒陷陣13年後,加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游走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之間。期間曾跟隨夫婿旅居倫敦、馬尼拉和日內瓦,八年的旅外歲月,深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體悟不同的生活經驗。
目前舉家遷回台灣,白天創作學習當義工,晚上燒飯洗衣帶小孩,期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調出不平凡的生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