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的「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訪問加勒比海友邦。(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作者/程富陽
上週,自詡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蔡英文,展開了加勒比海友邦的「自由民主永續之旅」,並路經美國紐約,還特別Po出她在哈德遜河上與「自由女神像」的同框照;這種「意在言外,別出心裁」的「獨立」弦音,的確令人浸潤於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琴韻,但卻也讓我們暗泛那「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的「憂心」。
其實,也不過就在2個多月之前,臺灣各媒體有則佔據要版的國際新聞,不知各位還記否?那就是遠在中東的「巴勒斯坦」,因美國川普總統在5月14日的以色列建國日,將美國駐以色列的大使館,由「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引起巴勒斯坦人的集體抗議,以色列以「血」反擊,造成巴人喪生近百,傷者逾千的血腥事件。
眾所皆知,無論是以色列的「猶太教」,西方的「基督教」,抑或是起於7世紀「回教」的阿拉伯人,他們的祖先,可都是同源於西元前2千年的「祖先」—「亞伯拉罕」。因此,就歷史而論,「以、阿」或「以、巴」,可說都是流著幾千年同樣宗親的「血液」。
但自從公元70年,住在這裡的以色人,因反抗「羅馬帝國」而被羅馬派提多將軍毀城滅國,從此被迫「遠走他鄉,浪跡天涯」;而羅馬帝國更索性把這塊土地,命名為當時同住這區域,長期本就與以色列有爭執的非利士人為「巴勒斯坦國」(英语:the State of Palestine),讓以色列徹底亡國。哪知經過了第一、二次大戰後,這個被滅國兩千年的以色列,卻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下,又回到當年被滅驅之所。
回顧二戰後的聯合國,在1947年11月通過了一項「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 」,提出了「兩國分治」議案,但巴勒斯坦人並不買帳;以色列遂於1948年5月14,逕自宣布「獨立」。從此,「以、阿」之間,遂開啟了迄今近70年的血腥衝突;尤其1967年的「六日戰爭」,阿拉伯聯軍戰敗,喪失了原屬約旦的「東耶路薩冷」,讓阿拉伯國家失去整座「聖城」,而視為整個阿拉伯民族的「奇恥大辱」,是中東目前無法回歸「和平談判」的主因。
而兩岸關係,自1972年美國與中共簽訂「上海公報」,繼之1979年「美中建交公報」,及同年美臺簽訂「臺灣關係法」,與1982年美中「八一七公報」等所謂的「一法三公報」,皆以「一個中國」為主要內涵。無論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到21世紀的歐巴馬總統,都因堅守此政策,使兩岸維持了近50年「安全與和平」的政治環境。故此「一中政策」,正如兩岸和平的「聖城」;一旦傾頹,豈不猶若「以巴衝突」的再起,如出一轍嗎?
今日,美國的川普總統,只因「中共崛起」,對美國造成「威脅」;而使其在「中東」地區,寧可以「犧牲」巴勒斯坦的利益,來換取以色列的全力支持。而在海峽兩岸,則企圖改變美國長期以來,其一貫實施「一個中國」政策為「籌碼」;不惜以「兩岸衝突」為代價,欲迫使中共就範於美國經濟與軍事的「圍堵」戰略部署。
總統蔡英文在哈德遜河上凝望「自由女神」。(圖/翻攝自YouTube)
如今,在兩岸和平情勢的「驟變」下,我們不禁要問,蔡總統在哈德遜河上凝望「自由女神」的那刻,是否也想到1千8百年前,三國曹操在《觀滄海》中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志向,而能借「以巴衝突」的歷史,來蠡探今日兩岸「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局勢;並遐觀國際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棋盤,以透視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時勢運行;最終,贏得曹氏那「歌以詠志!」欣嘆一聲「幸甚至哉!」的歷史機遇否?
作者簡介
程富陽,退役上校,先後畢業於政戰學校、約旦民間「穆塔爾大學軍事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國防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 」,及約旦皇家軍事陸、戰院。曾任國防大學共教中心主任,目前仍於該中心任教。著有《現代戰爭軍事新聞趨勢》、《從非傳統安全看兩岸安全戰略的演變與展望》、《中東情勢暨國防安全專書》,及《富陽隨筆第一~三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