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耶佛所在的波一赫共和國,其中淺藍色是波一赫聯邦紅色是塞族共和國。薩拉耶佛剛好在這兩個政治實體的交界處。(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金門厦門之間,有一群人,時相往來。十九年過去了,
小三通成為一條大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彷彿回到1949年以前。--
作者/周陽山
2015年8月16日,我從廈門直飛荷蘭阿姆斯特丹,這是廈門航空剛剛新闢的航線,單程約11小時,票價廉宜,比台北出發的班機整整少了三分之一。
飛機抵達荷蘭時還是清晨時分,搭火車的人不多,我很快就乘車轉往附近的大學城來登(Leiden),這裡是是國際漢學重鎮,由於荷蘭人曾經在台灣殖民,這裡也是歐洲對閩南語言文化研究最深的學府之一。
隨後幾天,我穿越了德國到達波蘭丶捷克,接下來又去了匈牙利和東南歐各地。從1989年起,我親眼目睹東歐的自由化與民主轉型,不斷衝擊這塊歷經憂患的動盪大地。而今,幾十年過去了,如果要選出其中轉型經驗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下面這四個城市最值得深度探訪。
首先是柏林。東丶西柏林曾經分隔40多年,兩地落差甚大,尤其是在柏林圍牆的兩側親身觀察,感受最為明顯。1991年夏天,我在此地俯拾過剛拆卸不久的圍牆碎片,也看到當時的東德人普遍清癯消瘦,第一眼就看出和西德民眾明顯不同。
但是,自從Sony中心等一系列建築計劃完成後,柏林卻迅速復甦,生機盎然!而德國人面對自己不幸的過往,選擇坦然的面對歷史,對帝國時代丶納粹時期丶冷戰對峙丶共黨專政,以及民主轉型過程,都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其中涉及範圍很廣,時間跨度也很長,分別設立了各種相關的展覽館及紀念設施(包括著名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等),進行深刻的自省,而不是只針對某一時期歷史或某一特定政權,做選擇性的批判。
相對的,在台灣,新近設立的「行政院促轉會」卻只針對特定時期丶特定對象進行整肅和清算,卻不願全面的反省歷史丶追求正義!它不但拒絕正視日本統治台灣50年中殺戮丶欺凌台灣人民的慘史,也不願針對原住民長期受到歧視的不公不義,進行深沈的反思。這種在黨派偏見之下對歷史真相的扭曲,正反映出主其事者的真正目的是在追求「轉型的不正義」!但親訪柏林幾天之後,卻看到了德國人的坦誠丶寛容與睿智,也清楚的了解到,台灣的執政者對轉型正義存在著嚴重的認知誤解和道德鄙視。
接下來,搭火車往東繼續走,來到波蘭南部的第二大城、古都克拉科夫(Cracow)。此城西南60公里的奧許維茲(Auschwitz)是二戰期間最大的納粹集中營,也是全歐洲最重要的大屠殺紀念地。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命名為「奧許維茲-比克瑙德國納粹集中和滅絕營」,光從「滅絕」二字,就讓人膽戰心驚。據估計,有110萬人在此地慘死!
波蘭古都克拉科夫附近的奧許维茲集中營,是二次大戰期間最大的纳粹集中營,有110萬人在此慘死。(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一走進集中營的大門,就看到當年被虐殺的猶太人遺物,堆積如山,毛骨悚然!其中包括:整理行裝用的大皮箱和娃娃穿的小鞋子,以及剝除人體毛髮後製造生產的編織物。如果心理建設不夠強,或精神狀態不太好,最好不要在此久留。30年來,我只去過一次,以後就不想再親臨其境了。
在克拉科夫老城中心,是壯觀的布店大廣場,人潮洶湧。再往南走,不遠的郊區有猶太人的「隔都」(ghetto),此處人湮稀少,這是在1939年12月設立的隔離區,而兩年之後,城中的猶太人全數被迫遷入此區,許多人不幸病亡丶甚至餓死。電影《辛德勒名單》的工廠,就設在此地。在這裡走上半個小時,就會親身感受到當年納粹統治下的陰郁丶恐怖和悲涼。
再往南下行,進入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這是東歐地區最壯觀的首都。在市中心多腦河旁,有一座全歐洲最大的猶太教堂──「菸草街會堂」,該建築群包括猶太會堂、英雄聖殿、猶太墓地和猶太大屠殺紀念館,還有為了紀念納粹時期失蹤者丶而在河邊特別留下的足跡和鐵鞋印,就好像在訴說,這些人有去無回。
1956年10月,布達佩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匈牙利事件」,當時共黨改革派的總理纳吉,試圖推動自由化改革,並主張退出華沙公約,但蘇聯迅速調派遣紅軍入侵震壓,而他本人則在1958年被秘密處決。而今,匈牙利政府在國會旁特別設置了納吉的雕像,站在一旁的小橋上,注視著來往的人們,也供後人拍照紀念。
2002年2月,匈牙利人又在原秘密警察總部的舊址設置了一座「恐怖之屋紀念館」。其中包含納粹時代丶共黨時期與「匈牙利事件」發生前後相關的展品,以及曾經在這座建築物之內被拘留丶審問丶酷刑,乃至最後不幸遇難者的圖像。
近年來,開放社會基金會及中歐大學在此地設立了「布林肯(Blinken)檔案館」,大量收集冷戰時期「自由歐洲電台」的廣播記錄,此外,還收錄了東歐轉型時期的史蹟文獻,其中主要是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的檔案和圖片,血淚斑斑,令人不忍卒睹。
而第四個重要城市,也正是南斯拉夫內戰的中心,波士尼亞首都薩拉耶佛(Sarajevo)。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此地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當場辭世。隨即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裡也因此被稱為「巴爾幹半島的火葯庫」。在城中央拉丁橋畔的「費迪南大公遇刺紀念館」,就是一百多年前暗殺事件的現場,說明這裡正是一次大戰的導火線!
波士尼亞本身是多民族地區,有一半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另外三分之一強是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其餘還有一成多人口是天主教徒克羅地亞人。在薩拉耶佛城內,有回教寺院丶猶太會堂和各種不同宗派的基督教堂,呈現出紛雜多樣的異國風情,十分迷人。但多元包容的的和諧氣氛,在1990年代以後卻面臨了嚴重的挑戰。很快的,南斯拉夫聯邦分裂,此地變成了戰場,各民族的敵對勢力在城內火拼,面狙擊手每天從山上對準過街的市民濫射,死傷枕藉!而薩拉耶佛也成為一座被圍困的危城,歷時逾一千天。
1995年7月,塞族共和國的軍隊在波士尼亞的斯雷布雷尼察(意為銀礦)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大屠殺,造成約8000名當地平民死亡,這是二次大戰之後發生在歐洲最嚴重的一次殺戮事件,設立於海牙的「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將其定性為「種族滅絕」!這些血淚交織的照片和資料,也可在薩拉耶佛市的「屠殺紀念館」中看到。
薩拉耶佛市政廳前樹立的石碑,載明1992年8月25日丶26日此地遭遇戰火焚燒超過200萬冊圖書付之一炬。(圖/作者周陽山提供)
在戰爭結束後,新成立的波-赫共和國將首都設立於此,薩拉耶佛又逐漸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但城內仍完整的保留戰爭遺跡,許多建築立面上依舊是彈痕累累。另外,1914年費迪南大公造訪過的市政廳和圖書館,在80年之後的內戰中被戰火焚毀,現在經過修復,已改為現代化的紀念館,清楚的記載著這座多民族丶多宗教丶多文化,但命運多舛的城市的歷史滄桑,並且向世人展示:在各個不同的轉型階段裡,薩拉耶佛人面臨著不同的國族經驗丶戰爭試煉,以及民主轉型和生死智慧的嚴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