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掀開水門事件的伍華德與伯恩斯坦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林博文》掀開水門事件的伍華德與伯恩斯坦
2019-06-17 07:07:00
A+
A
A-

因報導水門事件而聲名大噪的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編輯人語〉

本文是文史大家林博文先生另一篇遺作,由其夫人陳清玉女士交由《優傳媒》發表。

今適逢發生在1972年6月17日的水門事件37周年,有關此一事件林博文先生生前曾撰文報導,但如此完整地敍述和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兩位調查記者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此文還是第一次。最後一段係其夫人所加,一併註明。

 

作者/林博文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淩晨二時三十分,五名竊賊在華盛頓水門(Watergate)大廈六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被警衛逮捕。他們帶著竊聽器和照相機,目的是要調查民主黨是否非法收取競選捐款,因一九七二年是總統大選年。

 

華盛頓郵報在十七日當天(星期六)接到五名小偷闖進民主黨總部被捕的消息後,即派專跑警察新聞的「菜鳥」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採訪這則新聞,報社因考慮到伍華德經驗不足,又調一名較資深的記者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協助採訪。對這兩位年輕記者而言,周末一大早跑到警察局採訪「無厘頭」的闖空門新聞,心情當然不爽,兩個人平時甚少互動,亦無友情,卻在尷尬的時間於警察局碰頭。奇怪的是,只有郵報記者在場,其他報社都未派記者來,他們不太在意這條「小新聞」,尤其是在夏天的周末。

 

郵報一開始就重視水門新聞的原因是,郵報法律顧問卡利法諾(Joe Califano)也是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律師,他向郵報通風報信說民主黨總部閙小偷,案子可能不單純。郵報立即派了兩名記者跑這條新聞,這是郵報的運氣,更是伍華德和伯恩斯坦躍登龍門的開始。

 

水門案的五名竊賊中有四名是參加過一九六一年登陸豬灣的古巴人,另一名是中情局退休特工,在這名特工身上找到了前中情局特工、豬灣登陸策劃人之一霍華德·杭特(E.Howard Hunt,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三日以八十八嵗高齡去世)的名片以及白宮電話號碼。後來查知尼克森的顧問柯森(Charles W. Colson)特聘杭特進行一系列「政治作戰」,以打擊尼克森的政敵。而水門案乃是由尼克森競選連任委員會主任、做過司法部長的密契爾,以及其他尼克森的親信所推動,並由杭特負責策劃和招兵買馬。

 

伍華德和伯恩斯坦一點一滴地追蹤水門案,一步一步地探查脈絡,慢慢發掘出白宮權力核心與水門案有直接關係。尼克森雖在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大選擊敗民主黨候選人麥高文,獲得壓倒性勝利,但他的總統職位已出現了癌細胞。一九七三年五月,參院組成水門委員會專事調查這項震撼全美的案件是否與白宮有關,一年後衆院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準備彈劾濫用總統職權的尼克森。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尼克森宣佈辭職。

 

伍華德與伯恩斯坦合作揭發水門事件,二十五名涉案人被判刑,且迫使總統下臺,全然改變了美國歷史走向,並使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成爲美國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兩大調查記者。通過他們的著作所改編的電影《總統的人馬》(All the President’s men),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們傳奇性的事跡。

 

伍華德於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於伊利諾州一個保守的律師家庭。他的父親日後當了法官,並希望他的兒子也能夠像他一樣以法律為業。伍華德在保守的共和黨家庭成長,思想亦跟著保守。一九六零年甘迺迪競選總統時,他正在讀高中,一直懷疑甘迺迪是個同性戀,對這個民主黨候選人沒有好印象。到了耶魯大學後,思想逐漸解放。

 

他以海軍預備軍官(NROTC)獎學金進耶魯,畢業後在海軍服役五年,最後一年(一九六九至一九七零)是在五角大廈擔任海軍軍令部長穆爾將軍的信差,職務之一是常要攜帶機密文件到白宮,他在白宮結識了偶爾到白宮開會的聯邦調查局副局長費爾特(W. Mark Felt)。伍華德很恭敬地主動和比他大三十嵗的費爾特交往,熟了以後,伍華德向他請教退休後的出路問題,並要了他的電話號碼。

 

伍華德當時萬萬沒想到他所認識的這個忘年之交,竟在二、三年後的水門案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關鍵的角色,對伍華德的採訪起到「導引作用」。一直到三十三年後,也就是二零零五年初夏,世人才知道已垂垂老去並患有老人痴呆症的費爾特,乃是水門事件中神秘的《深喉嚨》(Deep Throat)。

 

伍華德退伍前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入學許可,他一直猶豫不定,讀法是繼承父業,但他更嚮往文字生涯,特別是報社工作。他長考之後決定放棄哈佛法學院,向華盛頓郵報申請工作,郵報僅願意試用他兩個星期,如果表現好,可留下;不行,即另謀高就。伍華德在兩周時間裏寫了十七篇報導,沒有一篇被採用,不過大都會版主編羅森菲德(Harry Rosenfeld)看到伍華德工作認真,對新聞工作很狂熱,即介紹他到華府郊區的《蒙哥馬利前哨報》(Montgomery Sentinel)當記者。這份小報只有三個記者。伍華德作了一年,其間曾向紐約時報申請工作,於一九七一年五月四日被拒絕。

 

一九七一年九月,伍華德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了郵報當起年薪最低的(八千一百一十二美元)的小記者。他能夠獲郵報正式錄用,郵報記者孟潔慕(James Mann)幫了大忙。他們過去一年一起跑蒙哥馬利郡新聞,兩人雖是對手,但孟傑慕知道伍華德是塊可造之材,乃向郵報力薦。

 

多年後,孟傑慕跳槽洛杉磯時報,做過該報北京分社主任。伍華德剛進郵報即被指派採訪警察新聞,上班時間從傍晚七時至淩晨三時。他是個上進而又勤快的人,常利用白天到各政府機關發掘新聞,不到一年,他的報導已出現於郵報頭版。有一天郵報執行總編輯布萊德利(Benjamin Bradlee)請一批新記者吃中飯,他問道:哪一個是伍華德?伍自報姓名後,布萊德利說:「報紙上都是你的名字,好好幹,好好幹!」

 

華盛頓郵報因報導水門事件而榮獲一九七三年普立玆公共服務獎。這是一項團體獎,但大家都知道功勞最大的是伍華德和伯恩斯坦。伍、伯二人都擅長採訪,伍勤奮用功,頗有自律性;伯則散漫疏懶,不受拘束,但文字造詣與採訪能力勝過伍華德。郵報在水門報導上遠超過其他主流媒體的因素有四:其一,郵報一開始即重視這則來自警察局的犯罪新聞;其二,郵報是「在地」報紙,得地利之便,深諳警局與法庭之運作;其三,郵報編輯部高層和該報女老闆凱莎琳·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全力支持採訪工作;其四,伍華德和伯恩斯坦表現卓越,無人能及,這是郵報領先群倫的最主要原因。

 

紐約時報在水門爆發前一年率先獨家報導震動一時的美國捲入越戰歷史的機密檔案《五角大廈文件》,與尼克森幹上,對簿公堂,大出風頭。但在水門報導上,紐時卻慘敗於郵報,原因在於華府並不是紐時的地盤,而紐時華府分社主任法蘭克(Max Frankel)及其他高層主管誤判水門案的重要性,犯了嚴重的戰略失誤,水門初爆即未予以重視,初期與中期階段又未加強火力採訪,即使緊急禮聘第一流的調查記者西摩·赫希助陣,仍無法挽回劣勢。

 

水門戰役使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成爲全美家喻戶曉的媒體英雄和新聞名流。他們合作撰寫兩本有關水門事件與尼克森垮台的著作,《總統的人馬》和《末日》(The final days)。這兩本暢銷書是他們更有名、更有錢,在熾熱的聚光燈下,他們對眼前的榮耀和未來的人生規劃,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伯恩斯坦於一九七七年一月一日離開了郵報,展開他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寫作生涯。伍華德則留在郵報,一面寫書,一面被郵報列入重點培養人才,以便將來出任執行總編輯。

 

伍華德於一九七九年五月一日升任主管大都會新聞的助理總編緝,那時他才三十六嵗,指揮一百零八名編輯和記者。但伍華德在這個職位上並非得心應手,而且還出了兩件大事,其中一件對其名聲和官運發生了負面影響。

 

第一件是他鼓勵記者邰培德(Patrick Tyler)調查摩比爾(Mobil)石油公司總裁塔沃拉雷斯(William P. Tavoulareas)利用職權圖利他的兒子所經營的航運公司。新聞刊出後,塔氏控告郵報,官司纏訟八年,郵報和伍華德、邰培德雖皆被判無罪,但訴訟費花了一百萬美元,執行總編輯布萊德利很後悔刊登這則得不償失的新聞,伍華德則認爲其重要性不亞於水門案和《五角大廈文件》。

 

因報導水門事件而聲名大噪的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編輯人語〉

本文是文史大家林博文先生另一篇遺作,由其夫人陳清玉女士交由《優傳媒》發表。

今適逢發生在1972年6月17日的水門事件37周年,有關此一事件林博文先生生前曾撰文報導,但如此完整地敍述和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兩位調查記者的背景與人格特質,此文還是第一次。最後一段係其夫人所加,一併註明。

 

作者/林博文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七日淩晨二時三十分,五名竊賊在華盛頓水門(Watergate)大廈六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被警衛逮捕。他們帶著竊聽器和照相機,目的是要調查民主黨是否非法收取競選捐款,因一九七二年是總統大選年。

 

華盛頓郵報在十七日當天(星期六)接到五名小偷闖進民主黨總部被捕的消息後,即派專跑警察新聞的「菜鳥」記者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採訪這則新聞,報社因考慮到伍華德經驗不足,又調一名較資深的記者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協助採訪。對這兩位年輕記者而言,周末一大早跑到警察局採訪「無厘頭」的闖空門新聞,心情當然不爽,兩個人平時甚少互動,亦無友情,卻在尷尬的時間於警察局碰頭。奇怪的是,只有郵報記者在場,其他報社都未派記者來,他們不太在意這條「小新聞」,尤其是在夏天的周末。

 

郵報一開始就重視水門新聞的原因是,郵報法律顧問卡利法諾(Joe Califano)也是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律師,他向郵報通風報信說民主黨總部閙小偷,案子可能不單純。郵報立即派了兩名記者跑這條新聞,這是郵報的運氣,更是伍華德和伯恩斯坦躍登龍門的開始。

 

水門案的五名竊賊中有四名是參加過一九六一年登陸豬灣的古巴人,另一名是中情局退休特工,在這名特工身上找到了前中情局特工、豬灣登陸策劃人之一霍華德·杭特(E.Howard Hunt,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三日以八十八嵗高齡去世)的名片以及白宮電話號碼。後來查知尼克森的顧問柯森(Charles W. Colson)特聘杭特進行一系列「政治作戰」,以打擊尼克森的政敵。而水門案乃是由尼克森競選連任委員會主任、做過司法部長的密契爾,以及其他尼克森的親信所推動,並由杭特負責策劃和招兵買馬。

 

伍華德和伯恩斯坦一點一滴地追蹤水門案,一步一步地探查脈絡,慢慢發掘出白宮權力核心與水門案有直接關係。尼克森雖在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大選擊敗民主黨候選人麥高文,獲得壓倒性勝利,但他的總統職位已出現了癌細胞。一九七三年五月,參院組成水門委員會專事調查這項震撼全美的案件是否與白宮有關,一年後衆院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準備彈劾濫用總統職權的尼克森。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尼克森宣佈辭職。

 

伍華德與伯恩斯坦合作揭發水門事件,二十五名涉案人被判刑,且迫使總統下臺,全然改變了美國歷史走向,並使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成爲美國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兩大調查記者。通過他們的著作所改編的電影《總統的人馬》(All the President’s men),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們傳奇性的事跡。

 

伍華德於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於伊利諾州一個保守的律師家庭。他的父親日後當了法官,並希望他的兒子也能夠像他一樣以法律為業。伍華德在保守的共和黨家庭成長,思想亦跟著保守。一九六零年甘迺迪競選總統時,他正在讀高中,一直懷疑甘迺迪是個同性戀,對這個民主黨候選人沒有好印象。到了耶魯大學後,思想逐漸解放。

 

他以海軍預備軍官(NROTC)獎學金進耶魯,畢業後在海軍服役五年,最後一年(一九六九至一九七零)是在五角大廈擔任海軍軍令部長穆爾將軍的信差,職務之一是常要攜帶機密文件到白宮,他在白宮結識了偶爾到白宮開會的聯邦調查局副局長費爾特(W. Mark Felt)。伍華德很恭敬地主動和比他大三十嵗的費爾特交往,熟了以後,伍華德向他請教退休後的出路問題,並要了他的電話號碼。

 

伍華德當時萬萬沒想到他所認識的這個忘年之交,竟在二、三年後的水門案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關鍵的角色,對伍華德的採訪起到「導引作用」。一直到三十三年後,也就是二零零五年初夏,世人才知道已垂垂老去並患有老人痴呆症的費爾特,乃是水門事件中神秘的《深喉嚨》(Deep Throat)。

 

伍華德退伍前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入學許可,他一直猶豫不定,讀法是繼承父業,但他更嚮往文字生涯,特別是報社工作。他長考之後決定放棄哈佛法學院,向華盛頓郵報申請工作,郵報僅願意試用他兩個星期,如果表現好,可留下;不行,即另謀高就。伍華德在兩周時間裏寫了十七篇報導,沒有一篇被採用,不過大都會版主編羅森菲德(Harry Rosenfeld)看到伍華德工作認真,對新聞工作很狂熱,即介紹他到華府郊區的《蒙哥馬利前哨報》(Montgomery Sentinel)當記者。這份小報只有三個記者。伍華德作了一年,其間曾向紐約時報申請工作,於一九七一年五月四日被拒絕。

 

一九七一年九月,伍華德終於如願以償地回到了郵報當起年薪最低的(八千一百一十二美元)的小記者。他能夠獲郵報正式錄用,郵報記者孟潔慕(James Mann)幫了大忙。他們過去一年一起跑蒙哥馬利郡新聞,兩人雖是對手,但孟傑慕知道伍華德是塊可造之材,乃向郵報力薦。

 

多年後,孟傑慕跳槽洛杉磯時報,做過該報北京分社主任。伍華德剛進郵報即被指派採訪警察新聞,上班時間從傍晚七時至淩晨三時。他是個上進而又勤快的人,常利用白天到各政府機關發掘新聞,不到一年,他的報導已出現於郵報頭版。有一天郵報執行總編輯布萊德利(Benjamin Bradlee)請一批新記者吃中飯,他問道:哪一個是伍華德?伍自報姓名後,布萊德利說:「報紙上都是你的名字,好好幹,好好幹!」

 

華盛頓郵報因報導水門事件而榮獲一九七三年普立玆公共服務獎。這是一項團體獎,但大家都知道功勞最大的是伍華德和伯恩斯坦。伍、伯二人都擅長採訪,伍勤奮用功,頗有自律性;伯則散漫疏懶,不受拘束,但文字造詣與採訪能力勝過伍華德。郵報在水門報導上遠超過其他主流媒體的因素有四:其一,郵報一開始即重視這則來自警察局的犯罪新聞;其二,郵報是「在地」報紙,得地利之便,深諳警局與法庭之運作;其三,郵報編輯部高層和該報女老闆凱莎琳·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全力支持採訪工作;其四,伍華德和伯恩斯坦表現卓越,無人能及,這是郵報領先群倫的最主要原因。

 

紐約時報在水門爆發前一年率先獨家報導震動一時的美國捲入越戰歷史的機密檔案《五角大廈文件》,與尼克森幹上,對簿公堂,大出風頭。但在水門報導上,紐時卻慘敗於郵報,原因在於華府並不是紐時的地盤,而紐時華府分社主任法蘭克(Max Frankel)及其他高層主管誤判水門案的重要性,犯了嚴重的戰略失誤,水門初爆即未予以重視,初期與中期階段又未加強火力採訪,即使緊急禮聘第一流的調查記者西摩·赫希助陣,仍無法挽回劣勢。

 

水門戰役使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成爲全美家喻戶曉的媒體英雄和新聞名流。他們合作撰寫兩本有關水門事件與尼克森垮台的著作,《總統的人馬》和《末日》(The final days)。這兩本暢銷書是他們更有名、更有錢,在熾熱的聚光燈下,他們對眼前的榮耀和未來的人生規劃,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伯恩斯坦於一九七七年一月一日離開了郵報,展開他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寫作生涯。伍華德則留在郵報,一面寫書,一面被郵報列入重點培養人才,以便將來出任執行總編輯。

 

伍華德於一九七九年五月一日升任主管大都會新聞的助理總編緝,那時他才三十六嵗,指揮一百零八名編輯和記者。但伍華德在這個職位上並非得心應手,而且還出了兩件大事,其中一件對其名聲和官運發生了負面影響。

 

第一件是他鼓勵記者邰培德(Patrick Tyler)調查摩比爾(Mobil)石油公司總裁塔沃拉雷斯(William P. Tavoulareas)利用職權圖利他的兒子所經營的航運公司。新聞刊出後,塔氏控告郵報,官司纏訟八年,郵報和伍華德、邰培德雖皆被判無罪,但訴訟費花了一百萬美元,執行總編輯布萊德利很後悔刊登這則得不償失的新聞,伍華德則認爲其重要性不亞於水門案和《五角大廈文件》。

 

[PAGE_BAR]

第二件是伍華德旗下一名時髦而又有才華的三十六嵗女黑人記者珍納庫克(Janet Cook),獨家報導華府一名八嵗黑童染上毒癮(古柯鹼)的系列調查新聞,於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三日獲得普立玆獎。郵報編輯部,特別是伍華德所領軍的大都會版尤爲亢奮,因庫克是伍華德大力提拔的新進記者。

 

孰料兩天後,布萊德利接到俄亥俄州《特雷多刀鋒報》(Toledo Blade)打來的電話,指出華盛頓郵報所公佈的庫克學歷有問題。庫克僅在瓦莎(Vassar)學院讀過一年,但她在郵報人事履歷表上卻自稱畢業於著名的瓦莎學院(此校本為女子學院,後來改爲男女合校),並曾留學巴黎大學(Sorbonne),能說四種外語。

 

布萊德利接到這通震撼性的電話後,立即調查庫克的背景,包括伍華德等編輯以十小時時間盤問庫克。她終於泣不成聲地承認她的學歷全是假的,小黑童吸毒的報導也全是僞造的。庫克立刻辭職,郵報於四月十五日宣佈退還普立玆獎。

 

這是普立玆獎創設六十四年來首次發生僞造新聞獲獎又退獎的大風波。郵報丟臉丟盡了,伍華德的尊嚴亦受到慘痛打擊。庫克事件證明伍華德缺乏識人用人的本領,亦無領導與行政能力。伍華德從此與執行總編輯這個最高職位絕緣,他不再主持大都會版,但仍保有助理總編輯的頭銜。

 

伍華德決定有系統地以華府各權力中心為題材。撰寫一系列兼具調查性與内幕性的書籍,並與報社達成共識,他平日不上班,他的著作出版前將先行提供郵報發表具有新聞價值的章節。除了他和伯恩斯坦合寫的《總統的人馬》及《末日》,伍華德於庫克事件前出版過描述最高法院内部運作的《兄弟倆》(Brethren)。在二零零七年以前,伍華德已出版十三本非小説類暢銷書,其中有十本高居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美國出版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然而,伍華德的寫作技巧和呈現方式,卻引起許多爭議和非議,其中包括再塑現場與情節、重構對話、沒有附註以及行文筆調如同小説。伍華德寫過中情局、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柯林頓(三本)、聯邦儲備局、布希與反恐戰(三本)等。在其寫作生涯中,他很明顯地從圈外觀察者的角色變成權力圈裏的記錄者;從調查記者搖身一變為和採訪對象關係良好的内幕作家。伍華德的公正性亦受到普遍質疑,媒體盛傳任何人如拒絕接受伍華德訪問,則將被修理,如配合他,庶幾可以全身而退。

 

伍華德與權利核心交好的代價是他的人格與報格遭到嚴重質疑,尤其是他在《戰爭中的布希》(Bush at war)和《攻擊計劃》(Plan of attack)這兩本書裏,對布希團隊極盡恭維之能事  。頗負盛名的女作家瓊安·狄迪安(Joan D. Didion)痛批這兩本書是「政治淫書」(political ponography)。伍華德爲了維繫他和布希團隊的友好關係,不惜踐踏自己的文品和立場。雖然他的著作仍然暢銷,財源滾滾而來,但知識界卻不齒他的做法。

 

爲了挽回聲譽,伍華德在第三本敍述布希侵伊的著作《否認之邦》(State of denial,又稱鴕鳥心態)中,態度驟變,猛批布希團隊,與前兩本書大異其趣,令人有三本書不屬同一作者之感。伍德華號稱是美國二十世紀後半期最傑出的調查記者,但他支持布希侵伊而又未能及早看出伊戰已陷泥淖,殆已嚴重損害其名聲矣!

 

伍德華在聘用僞造新聞的庫克之際,亦同時錄用柏克萊加州大學畢業的愛莎·華爾希(Elsa Walsh),他們幾乎一見鍾情。其時,華爾希才二十三嵗,已離過二次婚並有一個女兒的伍華德大她十四嵗。華爾希之前曾交過男友愛德華·戈根(Edward Gargan)。戈根後來任職紐約時報,做過駐香港特派員,常到北京和臺北採訪。伍華德與華爾希同居七年後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結婚,七年後華爾希生了一個女兒。華爾希離開郵報後,偶爾為《紐約客》雜誌寫文章。生性開朗的華爾希在結婚典禮上幽默地說,這樁婚姻是:「我僅有的一次,他的最後一次。」伍華德婚後在每一本書的致謝詞裏都對其妻表達無窮的愛意。

 

伯恩斯坦於一九四四年二月十四日生於華盛頓,父母親都是美國共產黨黨員,在白色恐怖時代,曾被聯調局列入黑名單並遭監視多年。伯恩斯坦離開郵報後不顧父母的反對,寫了一本書《忠貞之士:一個兒子的回憶》(Loyalties: a son 's memoir)披露他們的事跡。

 

猶太裔的伯恩斯坦十六嵗就到《華盛頓星報》(現已停刊)當編輯部送稿生,後來在該報做了五年記者,一九六六年跳槽到華盛頓郵報。他曾就讀馬利蘭大學,但未畢業。伯恩斯坦的個性和工作態度與伍華德完全不同,兩人在採訪水門事件的過程中常起爭辯與摩擦,但亦建立了「革命感情」和永恒的友誼。有人稱他們是《伍思坦》(Woodstein), 二合一之意。在電影《總統的人馬》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伯恩斯坦,勞伯雷福扮演伍華德,他們把這兩名記者演活了,許多影迷就在心裏產生了「移情作用」。

 

伯恩斯坦不聽伍華德的勸告,毅然於一九七七年一月離開郵報,追求其自由撰稿人的生涯。但他是個沒有自律的人,日夜沉迷於水門案為他帶來的光芒與名利中,出入高級飯店、酒吧與派對,根本無心寫作。一九七六年與劇作家諾拉·伊芙朗(Nora Ephron)結婚(這是伯恩斯坦的第二次婚姻),但結婚不到三年,伯恩斯坦卻和英國駐美大使彼得傑(Peter Jay)的妻子,瑪格麗特傑發生婚外情。瑪格麗特是前英國首相卡拉漢的女兒,已有三個女兒。而彼得傑早就越軌,曾和女兒的保姆生了一個兒子。

 

伯恩斯坦和伊芙朗於一九八五年正式離婚。伊芙朗把伯恩斯坦的外遇寫成電影劇本並搬上銀幕。片名《心口灼熱》(Heartburn),由傑克·尼克遜飾演伯恩斯坦,梅莉·史翠普扮演她自己。伊芙朗另一成名電影劇本是《當哈利碰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由比利克里斯托和梅格萊恩主演。

 

伯恩斯坦做過美國電視公司(ABC)華府分社主任(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電視非其專長,又不善領導,故狼狽而退。又曾在《時代》周刊短暫任職,並為《滾石》等雜誌撰稿,從一九九九至二零零七年,花了八年時間,終於完成《希拉蕊傳:掌權美國的女人》(A woman in charge: the life of Hillary Rodham Clinton)。

 

他是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對他來説,無法在截稿時間交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的女朋友包括伊麗莎白泰勒和莎莉麥克琳等人。伯恩斯坦不事生産,常年負債,二零零二年他力勸伍華德把他們採訪水門事件的檔案、筆記(共七十五箱,二百五十本)出售,伍同意後,兩人要價五百萬美元。結果由奧斯汀德州大學買下,伍、伯同意捐給德大五十萬作爲檔案保養費和舉辦研討會之用。

 

水門事件使伍華德和伯恩斯坦成爲名滿天下的人,伍華德用心耕耘寫作,成就非凡;伯恩斯坦則對盛名毫無抗壓能力,鬼混度日,白白浪費了他的才華,令人扼腕。二零零五年初夏,《深喉嚨〉真人現身,為美國史上最大的總統濫權醜態事件,畫下了句點,遺憾的是,《深喉嚨》費爾特因年邁痴呆已無法細述水門往事。

 

水門事件落幕已近半個世紀,《深喉嚨》業已走入歷史殿堂。可嘆的是,在川普「通俄門案」尚未完全釐清的今日,即便有兩個鍥而不捨的調查記者繼續刨根掘底、一個有道德勇氣的《深喉嚨》跳出來說出真相,視媒體為人民公敵的川普,能像尼克森一樣有擔當地承認錯誤、忍辱辭職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