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UBI「沒做事,能領錢?」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UBI「沒做事,能領錢?」
2019-07-12 10:25:00
A+
A
A-

數位革命對社會產生高速衝擊,圖為示意圖。(圖/翻攝自freepik.com)

 

作者/彭懷恩

我在7月8日「台灣青年外漂」民調記者會中,分析外漂原因在於台灣低薪!因此建議政府採用UBI(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提供台灣青年每月一萬元,幫助下一代脫貧。

 

在場的一位經濟學家很禮貌的質疑:「錢從哪裏來?」

 

我當時回應:「我承認這是"激進方案"(radical proposal),目的是希望國人共同思考這政策的可行性!」

 

UBI的英文是(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也有人用「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它的定義是:

「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種定期(例如每月)、定額的現金給付,以個人而非家庭為對象,發給一國所有合法居民,無需審查有多少資產,亦不強制工作。」

 

聽起來很荒謬對不對?坦誠的說,我第一次聽到也覺得很烏托邦,不知道是來自哪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的奇想。

 

但是這兩年,我只要讀到有關數位革命對社會的衝擊,UBI都從內文中跳出來,而那些作者都是世界頂尖的學者、專家,迫使我開始正視這項具未來性,且具人道主義的建議(參見提姆.歐萊禮《未來地圖》)

 

全民基本收入這概念早在1795年就由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提出,近代諾貝爾經濟學家傅利曼於1962年出版的書中,主張負所得稅,以保障每個人最低收入。自此,從1980年代歐美愈來愈多的公共論壇出現這問題的討論。

 

UBI甚至成為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芬蘭和荷蘭等國家的政策實驗,2016年瑞士,還對此進行歷史上首次以全民基本收入為題的修憲公投(但沒通過!)。

 

針對全民基本收入最好的介紹,是帕雷斯和范德波特(Philppe Van Parijs and Yannick Vanderborght)所寫的《基本收入》(Basic Income : A Radical Proposal for a Free Society and a Sane Economy, 2017),有非常完整的討論,包括為什麼要有全民基本收入?道德上有理嗎?經濟上可長久持續嗎?政治上可實現嗎?等等問題的辯論。

 

黃文雄為這本書中譯本作推荐序寫道:「這股熱潮到南韓、日本、流到澳洲,但(台灣)除了UBI Taiwan的一群年輕人以外,主流社會似乎全然無覺。」

 

為什麼我要在此時呼籲「基本收入」?

 

理由很簡單,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資本家可能會用100個24小時工作的機器人,取代300位勞工!

 

請問:我們應不應對這些大老闆課「機器人稅」,提供基本收入給那些非自願失業的勞工?

 

再就台灣的情況來說,很多大企業集團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結果是資本家賺全球化的錢,但年輕人卻領不到30K的薪水!

 

難道不應考慮透過「重分配」的富人稅,來減少社會不平等?

 

我一向不主張太激進的政治經濟改革,所以建議或可先從實驗性的方式推動UBI。例如對18到30歲的年輕人,提供每月現金補助!這方案當然必須透過審議民主方式決定,涵蓋年齡、數額及排富條款等問題。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數位革命對社會產生高速衝擊,圖為示意圖。(圖/翻攝自freepik.com)

 

作者/彭懷恩

我在7月8日「台灣青年外漂」民調記者會中,分析外漂原因在於台灣低薪!因此建議政府採用UBI(無條件基本收入)政策,提供台灣青年每月一萬元,幫助下一代脫貧。

 

在場的一位經濟學家很禮貌的質疑:「錢從哪裏來?」

 

我當時回應:「我承認這是"激進方案"(radical proposal),目的是希望國人共同思考這政策的可行性!」

 

UBI的英文是(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也有人用「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它的定義是:

「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種定期(例如每月)、定額的現金給付,以個人而非家庭為對象,發給一國所有合法居民,無需審查有多少資產,亦不強制工作。」

 

聽起來很荒謬對不對?坦誠的說,我第一次聽到也覺得很烏托邦,不知道是來自哪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者的奇想。

 

但是這兩年,我只要讀到有關數位革命對社會的衝擊,UBI都從內文中跳出來,而那些作者都是世界頂尖的學者、專家,迫使我開始正視這項具未來性,且具人道主義的建議(參見提姆.歐萊禮《未來地圖》)

 

全民基本收入這概念早在1795年就由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提出,近代諾貝爾經濟學家傅利曼於1962年出版的書中,主張負所得稅,以保障每個人最低收入。自此,從1980年代歐美愈來愈多的公共論壇出現這問題的討論。

 

UBI甚至成為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芬蘭和荷蘭等國家的政策實驗,2016年瑞士,還對此進行歷史上首次以全民基本收入為題的修憲公投(但沒通過!)。

 

針對全民基本收入最好的介紹,是帕雷斯和范德波特(Philppe Van Parijs and Yannick Vanderborght)所寫的《基本收入》(Basic Income : A Radical Proposal for a Free Society and a Sane Economy, 2017),有非常完整的討論,包括為什麼要有全民基本收入?道德上有理嗎?經濟上可長久持續嗎?政治上可實現嗎?等等問題的辯論。

 

黃文雄為這本書中譯本作推荐序寫道:「這股熱潮到南韓、日本、流到澳洲,但(台灣)除了UBI Taiwan的一群年輕人以外,主流社會似乎全然無覺。」

 

為什麼我要在此時呼籲「基本收入」?

 

理由很簡單,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下,資本家可能會用100個24小時工作的機器人,取代300位勞工!

 

請問:我們應不應對這些大老闆課「機器人稅」,提供基本收入給那些非自願失業的勞工?

 

再就台灣的情況來說,很多大企業集團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結果是資本家賺全球化的錢,但年輕人卻領不到30K的薪水!

 

難道不應考慮透過「重分配」的富人稅,來減少社會不平等?

 

我一向不主張太激進的政治經濟改革,所以建議或可先從實驗性的方式推動UBI。例如對18到30歲的年輕人,提供每月現金補助!這方案當然必須透過審議民主方式決定,涵蓋年齡、數額及排富條款等問題。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