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山》火車上的巴爾幹心結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周陽山》火車上的巴爾幹心結
2019-07-10 07:00:00
A+
A
A-

1941年至1945年期間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國旗。

 

--金門厦門之間,有一群人,時相往來。十九年過去了,

小三通成為一條大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彷彿回到1949年以前。--

作者/周陽山

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的火藥庫,它的源頭在南斯拉夫,在其境內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地之間。

 

1989年夏天,我從匈牙利布達佩斯飛往克羅埃西亞的首府薩格勒布(Zagreb)。在機場等候簽證時,遇見一位白裡透紅的美女正在介紹當地的旅遊景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緊接着,又看到一對穿着機場工作服的男女,在一旁角落裡打情罵俏。隨後幾天,我在城中寛敞的林蔭大道上漫步丶怡然自得;然後又散步到聖馬可廣場山下的餐廳,觀看民族樂團的表演丶品嚐斯拉夫美食,深深感到:這是一個熱情洋溢的浪漫國度,輕鬆丶自然而愜意!

 

這是當年全東歐最開放丶最自由的南斯拉夫聯邦,聯邦之下六個共和國之一、優雅而富饒的克羅埃西亞尤為其中翹楚。南斯拉夫不同於當時其他封閉保守的東歐國家,老百姓不但可以到國外打工賺錢,並可將多餘的錢寄回家鄉,而親人也可自由地進出國境,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但接連下來的經驗,卻讓人感到憂慮和不安。第二年開始,南斯拉夫走向分裂和戰爭!

 

我搭乘從薩格勒布開往聯邦首都貝爾格來德(Belgrade)的火車,這是一趟六丶七小時的旅程。在包廂裡,對面坐了一位克羅埃西亞少婦,年約三十許,會講簡單的英文,很客氣的寒暄幾句;但她顯然不願意和車上的塞爾維亞人交談,神情之中,還透露著些許的緊張。

 

在包廂外頭的走廊,身著綠色軍服的南斯拉夫人民軍,背着長槍反覆巡邏,不時盯著車廂內的乘客,氣氛顯得凝重。後來才知道,他們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塞爾維亞人。

 

約莫三小時過後,少婦到站先下車了,她很禮貌的點頭致意。我看地圖知道這裡是克羅埃西亞東部的斯拉沃尼亞(Slavonia)地區,是長期以來塞丶克兩族共居紛爭之地,而在日後爆發的南斯拉夫內戰中,這裡卻成為持續經年的殺戮戰場!

 

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是毗鄰的兩個斯拉夫民族,種族相同、語言相通、文化相近,但卻由於歷史背景相異、宗教信仰不同,竟然成為世仇!克羅埃西亞從1102年起,長期歸匈牙利人統治,信仰天主教,並使用拉丁字母。十九世紀後期,哈布斯堡王朝接手統治該地,1867年以後,成立了奧匈帝國,正式國名是「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實際上是由奧地利作主。

 

克羅埃西亞接受新的殖民統治,而且深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並以維也納馬首是瞻。著名的英國作家韋斯特(Robecca West)在1941年出版的鉅著《黑羊與灰鷹》(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一書中,對「奧地利情結」有十分清晰的描繪。她寫到,在薩格勒布每天都有人會說:「我們不像貝爾格來德的塞爾維亞人,我們這地方做事很講效率,跟在維也納一樣。」

 

至於南邊的塞爾維亞人,雖然也講著同樣的語言,但自15世紀以來受卻到土耳其帝國的侵凌和統治,他們不斷的往北逃,沿途建立了許多塞族的聚居區,而且始終抵拒伊斯蘭教信仰,並以東正教的捍衛者自居,他們堅持使用俄羅斯丶希臘等東正教國家沿用的居里爾(Cyrillic)字母。換言之,這是兩個「同種丶同語丶但卻不同文」的兄弟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匈帝國戰敗,而土耳其與俄羅斯兩大帝國也隨之解體。南部的斯拉夫各族終於統一起來,成立了新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進一步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但克羅埃西亞人卻始終不服貝爾格來德當局的統治,並抵拒「大塞爾維亞主義」,要求實施高度自治,不讓塞族人專擅南斯拉夫政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德國和義大利親善的克羅埃西亞成為納粹和法西斯的傀儡國。1941年4月,德軍進入薩格勒布,納粹組織「烏斯塔沙運動」(Ustashe,又稱「克羅埃西亞起義軍」)在天主教會的支持下,宣布成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烏斯塔沙運動的領袖帕韋利奇(Ante Pavelić ,1889~1959),在墨索里尼的聳恿下從義大利回到薩格勒布,奪取政權丶成立新政府,並由他本人出任首相。另外委請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的王子艾蒙內擔任這個新國家的君主,但只是形式上的國王,實際上人留在義大利,並未踏入克羅埃西亞的國土。

 

1941年5月18日,墨索里尼和帕韋利奇簽訂條約,使克羅埃西亞成為義大利的保護國,並將克羅埃西亞沿海、亞得里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Dalmatia)部分地區割讓給義大利。克羅埃西亞並承認義大利對未兼併的領土進行軍事、外交、經濟上的監控。

 

除了德國和義大利等軸心國之外,承認「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還有梵蒂岡、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日本,以及南京的汪精衛偽政權,和在東北的偽滿洲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成立後,烏斯塔沙建立起法西斯政權,大肆屠殺塞爾維亞人丶吉普塞人和猶太人,並強迫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同時也禁止使用居里爾字母。在這個兇殘政權存續的四年期間,據估計有60萬塞爾維亞人丶3萬猶太人被殺害,其中許多人死於號稱「巴爾幹的奧許維茨」的雅塞諾瓦茨(Jasenovac)集中營,它就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和斯拉沃尼亞的交界處。

 

由於烏斯塔沙分子的極端殘暴,到1943年春,克羅埃西亞大部分領土已經為反抗運動所控制。1943年10月義大利投降後,名義上的國王放棄了王位。1945年5月8日,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進入薩格勒布,正式宣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消亡。

 

但是,1980年5月4日,當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故世之後,克羅埃西亞的分離運動訴求再度高漲,政治局勢也日趨緊張,而族群關係更是日益惡化!1990年一月,執政的南斯拉夫共產聯盟開會,克羅埃西亞代表要求將政體改為鬆散的聯邦,遭到其他共和國的反對,克國代表宣佈無限期退出會議。而強烈主張獨立的圖季曼(Franco Tubman,1922-1999)創建了「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在隨後的多黨選舉中獲勝,並當選總統,連任多次直到過世。

 

1991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進行「獨立公投」。塞族人唯恐二戰期間的烏斯塔沙恐怖經驗再現,乃全力扺制公投,而支持克羅埃西亞獨立的一方則以絕對優勢獲勝。6月25日,克羅埃西亞議會通過決議,正式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克丶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

 

1991年12月19日,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人成立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實際控制克羅埃西亞與波-赫邊境的塞族地區,並宣布脫離克羅埃西亞而獨立。換言之,克族脫離了南斯拉夫,而塞族又脫離了克羅埃西亞,克丶塞兩族之間的戰爭,終於全面開打!

 

1995年8月4日,克族動員十萬大軍,發動「風暴作戰」,瓦解了「塞爾維亞克拉伊那共和國」政權,收復失土一萬餘平方公里。11月1日,南斯拉夫交戰各方,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調停下,於俄亥俄州的空軍基地岱頓簽署了岱頓協定(Dayton Accords),正式結束了長達三年半的武裝衝突。到了1998年,所有的塞族地區終於重歸克羅埃西亞。

 

在克羅埃西亞戰爭期間,至少造成兩萬四千多人戰死或失蹤,四十餘萬人被迫遷徙。而克羅埃西亞的總人口則從1991年的478萬人減少到1995年的440萬人。戰後克國人口持續減少,據2017年的統計,目前已降至415萬人。至於克國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則從戰前所佔比例的12%,降至戰後的4.5%;在超過30萬的塞族難民中,只有11.7萬人回到故鄉。這裡真是塞族的傷心之地!

 

我從2014年起,多次回到克羅埃西亞參訪,戰火的痕跡目前已逐步修整,漸復舊觀。由於亞得里亞海風光明媚,克國已成為歐洲新興的旅遊勝地。但與30多年前的光景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卻是,走在薩格勒布的街頭,看到中老年人的臉上,普遍帶著深沈的憂鬱和難掩的風霜。或許,這就是所謂戰爭的洗禮吧!也可以說是,為了獨立而付出沈重的代價。

1941年至1945年期間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國旗。

 

--金門厦門之間,有一群人,時相往來。十九年過去了,

小三通成為一條大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彷彿回到1949年以前。--

作者/周陽山

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的火藥庫,它的源頭在南斯拉夫,在其境內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兩地之間。

 

1989年夏天,我從匈牙利布達佩斯飛往克羅埃西亞的首府薩格勒布(Zagreb)。在機場等候簽證時,遇見一位白裡透紅的美女正在介紹當地的旅遊景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緊接着,又看到一對穿着機場工作服的男女,在一旁角落裡打情罵俏。隨後幾天,我在城中寛敞的林蔭大道上漫步丶怡然自得;然後又散步到聖馬可廣場山下的餐廳,觀看民族樂團的表演丶品嚐斯拉夫美食,深深感到:這是一個熱情洋溢的浪漫國度,輕鬆丶自然而愜意!

 

這是當年全東歐最開放丶最自由的南斯拉夫聯邦,聯邦之下六個共和國之一、優雅而富饒的克羅埃西亞尤為其中翹楚。南斯拉夫不同於當時其他封閉保守的東歐國家,老百姓不但可以到國外打工賺錢,並可將多餘的錢寄回家鄉,而親人也可自由地進出國境,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但接連下來的經驗,卻讓人感到憂慮和不安。第二年開始,南斯拉夫走向分裂和戰爭!

 

我搭乘從薩格勒布開往聯邦首都貝爾格來德(Belgrade)的火車,這是一趟六丶七小時的旅程。在包廂裡,對面坐了一位克羅埃西亞少婦,年約三十許,會講簡單的英文,很客氣的寒暄幾句;但她顯然不願意和車上的塞爾維亞人交談,神情之中,還透露著些許的緊張。

 

在包廂外頭的走廊,身著綠色軍服的南斯拉夫人民軍,背着長槍反覆巡邏,不時盯著車廂內的乘客,氣氛顯得凝重。後來才知道,他們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塞爾維亞人。

 

約莫三小時過後,少婦到站先下車了,她很禮貌的點頭致意。我看地圖知道這裡是克羅埃西亞東部的斯拉沃尼亞(Slavonia)地區,是長期以來塞丶克兩族共居紛爭之地,而在日後爆發的南斯拉夫內戰中,這裡卻成為持續經年的殺戮戰場!

 

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是毗鄰的兩個斯拉夫民族,種族相同、語言相通、文化相近,但卻由於歷史背景相異、宗教信仰不同,竟然成為世仇!克羅埃西亞從1102年起,長期歸匈牙利人統治,信仰天主教,並使用拉丁字母。十九世紀後期,哈布斯堡王朝接手統治該地,1867年以後,成立了奧匈帝國,正式國名是「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實際上是由奧地利作主。

 

克羅埃西亞接受新的殖民統治,而且深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並以維也納馬首是瞻。著名的英國作家韋斯特(Robecca West)在1941年出版的鉅著《黑羊與灰鷹》(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一書中,對「奧地利情結」有十分清晰的描繪。她寫到,在薩格勒布每天都有人會說:「我們不像貝爾格來德的塞爾維亞人,我們這地方做事很講效率,跟在維也納一樣。」

 

至於南邊的塞爾維亞人,雖然也講著同樣的語言,但自15世紀以來受卻到土耳其帝國的侵凌和統治,他們不斷的往北逃,沿途建立了許多塞族的聚居區,而且始終抵拒伊斯蘭教信仰,並以東正教的捍衛者自居,他們堅持使用俄羅斯丶希臘等東正教國家沿用的居里爾(Cyrillic)字母。換言之,這是兩個「同種丶同語丶但卻不同文」的兄弟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匈帝國戰敗,而土耳其與俄羅斯兩大帝國也隨之解體。南部的斯拉夫各族終於統一起來,成立了新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進一步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但克羅埃西亞人卻始終不服貝爾格來德當局的統治,並抵拒「大塞爾維亞主義」,要求實施高度自治,不讓塞族人專擅南斯拉夫政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德國和義大利親善的克羅埃西亞成為納粹和法西斯的傀儡國。1941年4月,德軍進入薩格勒布,納粹組織「烏斯塔沙運動」(Ustashe,又稱「克羅埃西亞起義軍」)在天主教會的支持下,宣布成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烏斯塔沙運動的領袖帕韋利奇(Ante Pavelić ,1889~1959),在墨索里尼的聳恿下從義大利回到薩格勒布,奪取政權丶成立新政府,並由他本人出任首相。另外委請義大利薩伏依王朝的王子艾蒙內擔任這個新國家的君主,但只是形式上的國王,實際上人留在義大利,並未踏入克羅埃西亞的國土。

 

1941年5月18日,墨索里尼和帕韋利奇簽訂條約,使克羅埃西亞成為義大利的保護國,並將克羅埃西亞沿海、亞得里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Dalmatia)部分地區割讓給義大利。克羅埃西亞並承認義大利對未兼併的領土進行軍事、外交、經濟上的監控。

 

除了德國和義大利等軸心國之外,承認「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還有梵蒂岡、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西班牙、日本,以及南京的汪精衛偽政權,和在東北的偽滿洲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成立後,烏斯塔沙建立起法西斯政權,大肆屠殺塞爾維亞人丶吉普塞人和猶太人,並強迫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同時也禁止使用居里爾字母。在這個兇殘政權存續的四年期間,據估計有60萬塞爾維亞人丶3萬猶太人被殺害,其中許多人死於號稱「巴爾幹的奧許維茨」的雅塞諾瓦茨(Jasenovac)集中營,它就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和斯拉沃尼亞的交界處。

 

由於烏斯塔沙分子的極端殘暴,到1943年春,克羅埃西亞大部分領土已經為反抗運動所控制。1943年10月義大利投降後,名義上的國王放棄了王位。1945年5月8日,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進入薩格勒布,正式宣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消亡。

 

但是,1980年5月4日,當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故世之後,克羅埃西亞的分離運動訴求再度高漲,政治局勢也日趨緊張,而族群關係更是日益惡化!1990年一月,執政的南斯拉夫共產聯盟開會,克羅埃西亞代表要求將政體改為鬆散的聯邦,遭到其他共和國的反對,克國代表宣佈無限期退出會議。而強烈主張獨立的圖季曼(Franco Tubman,1922-1999)創建了「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在隨後的多黨選舉中獲勝,並當選總統,連任多次直到過世。

 

1991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進行「獨立公投」。塞族人唯恐二戰期間的烏斯塔沙恐怖經驗再現,乃全力扺制公投,而支持克羅埃西亞獨立的一方則以絕對優勢獲勝。6月25日,克羅埃西亞議會通過決議,正式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克丶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

 

1991年12月19日,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人成立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實際控制克羅埃西亞與波-赫邊境的塞族地區,並宣布脫離克羅埃西亞而獨立。換言之,克族脫離了南斯拉夫,而塞族又脫離了克羅埃西亞,克丶塞兩族之間的戰爭,終於全面開打!

 

1995年8月4日,克族動員十萬大軍,發動「風暴作戰」,瓦解了「塞爾維亞克拉伊那共和國」政權,收復失土一萬餘平方公里。11月1日,南斯拉夫交戰各方,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調停下,於俄亥俄州的空軍基地岱頓簽署了岱頓協定(Dayton Accords),正式結束了長達三年半的武裝衝突。到了1998年,所有的塞族地區終於重歸克羅埃西亞。

 

在克羅埃西亞戰爭期間,至少造成兩萬四千多人戰死或失蹤,四十餘萬人被迫遷徙。而克羅埃西亞的總人口則從1991年的478萬人減少到1995年的440萬人。戰後克國人口持續減少,據2017年的統計,目前已降至415萬人。至於克國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則從戰前所佔比例的12%,降至戰後的4.5%;在超過30萬的塞族難民中,只有11.7萬人回到故鄉。這裡真是塞族的傷心之地!

 

我從2014年起,多次回到克羅埃西亞參訪,戰火的痕跡目前已逐步修整,漸復舊觀。由於亞得里亞海風光明媚,克國已成為歐洲新興的旅遊勝地。但與30多年前的光景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卻是,走在薩格勒布的街頭,看到中老年人的臉上,普遍帶著深沈的憂鬱和難掩的風霜。或許,這就是所謂戰爭的洗禮吧!也可以說是,為了獨立而付出沈重的代價。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