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帳大使Katherine Commale 來台演講。(圖/翻攝自Yvonne Cheng臉書)
作者/鄭怡華
「一張獎狀,讓五歲女孩救百萬非洲兒童」,蚊帳大使Katherine Commale 的故事在網上瘋傳許久。
在瑪利亞基金會的邀請下,凱瑟琳首度來台演講。面對兩千多名聽眾,現年高中生的她極為冷靜大方,反倒是她的母親琳達處處流露真情,甚至一度激動哽咽。尤其當她提到為烏干達家庭架設蚊帳的心情:那個早產11周的女嬰,在沒水沒電的破敗世界,能存活下來已是奇蹟。蚊帳,是我們唯一能給她的blessing。
整場演講如行雲流水,並沒有太多令人血脈噴張的劇碼,但,一個網路傳奇在眼前真實上演,仍是令人雀躍欣喜。
不過,真正放進我心裏的,其實和這故事無關。
在演講之後,幾個小學生分享公益活動的點滴,例如他們如何替老社區募款、替街友籌食物、以及如何省衛生紙救地球...。
這些孩子用project 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用銳利而直接的眼光,觀察到真實的社會:「我們寫信邀某網紅代言,代言費要30萬;寫信給某汽車公司,他們說要再研究;寫信給蔡總統,總統說她很忙,這次無法參加.....」
許多單純的動機,不敵現實的殘酷。這讓我不禁想提,自己在演講前遇到的小小轉折。
由於演講在星期四下午舉行,我一開始就打算向學校請假,這消息在班群擴散,許多家長一一嚮應,有人提議,乾脆全班帶去戶外教學。
我們打電話去探問,學務處主任說,只要跟班導講好就行,而班導得知,也馬上一口答應。瞬時,連同老師家長12個大人,30個小孩同一陣線,有熱心家長已先下手,在網上劃了51個座位。
怎知,傍晚接到班導電話,因有家長擔心下周的期末考,希望學生在校加強功課,卻又不想在班群提出異議。就這樣,一切打回原地。
雖然,我尊重不同價值觀的家長。但在我眼裏,去接觸一個難得的演講,真比鎖在教室溫習來得重要,更何況,他們才國小三年級。
會後的Q & A,有位學生是這麼問琳達:「為什麼妳是這樣,但有時我們遇到的家長就認為,我們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好?」「well....It’s a big question!....She wants to send nets, and I just support her.」(真是大哉問! 她想捐蚊帳,而我支持她,如此而已。)
像琳達這樣的家長,在台灣生存,除了有不同的腦袋外,還要有很強的心臟。
隨行的家長說,她希望孩子能在演講中,受到一點啓發,不過我看到的,是它給家長的警惕:永遠不要嫌孩子的夢太大,他們想飛,就想辦法陪他們一起飛,或者,想辦法給他們一對翅膀。
作者簡介
鄭怡華在新聞界衝鋒陷陣13年後,加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游走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之間。期間曾跟隨夫婿旅居倫敦、馬尼拉和日內瓦,那八年的旅外歲月,深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體悟不同的生活經驗。
目前舉家遷回台灣,白天創作學習當義工,晚上燒飯洗衣帶小孩,期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調出不平凡的生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