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牛頓算不出的金融泡沫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牛頓算不出的金融泡沫
2019-06-27 07:00:00
A+
A
A-

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彭懷恩

一個月前某晚,我在台北市重慶南路的一棟大樓搭電梯,一群大媽興高釆烈的談「比特幣」、「區塊鏈」的投資,真是大吃一驚!

 

這些數位革命的金融產品,居然是吸引一般民眾熱衷投資的標的,我不由得想到金融史上的三大泡沫,即鬱金香泡沫(1636)、密西西比泡沫(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

 

這些泡沫故事,在歷史上不斷的重覆上演。難怪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要說:「歷史的教訓是,人永遠不以歷史的教訓為殷鑑。」

 

發生在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是當年由鄂圖曼引到荷蘭的鬱金香花種引發的炒作風潮。由於鬱金香數量少又難培育,許多園藝家熱愛,進而成為富豪世家把玩的珍貴對象。經過炒作的花莖,達到相當110盎司的黃金,即可換得一座宅邸。這群眾瘋狂程度,上自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捲入相繼哄抬的金錢遊戲,然而到1637年出現價格崩跌,泡沫化後,價格僅剩下最高峯時的百分之一。

 

密西西比泡沫,則是由出生於愛丁堡的銀行家約翰.勞(John Law)為法國成立中央銀行,在1718年改為「皇家銀行」(Bangue Bank),再透過成立西方公司,取得美洲路易斯安那地區商業活動的專利權,進而併購法國海外殖民的相關公司,新財團名為密西西比公司。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投資人踴躍認股,使其股價由每股150元暴漲到10,000元,「百萬富翁」這名詞就是1719年首次出現,發財致富的美夢掀起市場狂熱。然而,1972年5月股價暴跌,一年內就回到500元,憤怒的群眾要求把約翰.勞抓起來,他被迫逃離法國。

 

就在密西西比泡沫發生的同時,1720年的英國也出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 ),這家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是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到1720年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計畫,股價就從年初120英鎊暴升到同年7月的1000鎊,但炒股熱潮很快地由盛而衰,居然到9月只剩下190鎊。

 

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因南海股票損失慘重,留下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我能算出天體的運行,卻算不出人類的愚行。」

 

在此,不厭其煩重新回顧金融史上的三大泡沫事件,最主要是要強調,個人理財絶對要正視人性的貪婪,進而對「暴利」的誘惑說:不!

 

1980年代,我在學習理財投資時,一位香港的朋友送我一句話,「太好的,一定不是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這幫助我避免了各種投資誘惑。從1981年的鴻源吸金事件迄今,台灣這種類似馬托夫(Bernard Madoff )騙局,就是用高利騙取投資人血汗錢的金融產品,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我也沒有投入一毛錢。

 

2008年10月31日,一位名為中本聰的專家創出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比特幣」,掀起了長達十多年的「挖礦」風潮,這又提供了新一波的金融狂熱。

 

光是看這兩年比特幣與美元交換價值,有如雲霄飛車的走勢,那些冒險投資客應想想智慧有沒有高過牛頓吧!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彭懷恩

一個月前某晚,我在台北市重慶南路的一棟大樓搭電梯,一群大媽興高釆烈的談「比特幣」、「區塊鏈」的投資,真是大吃一驚!

 

這些數位革命的金融產品,居然是吸引一般民眾熱衷投資的標的,我不由得想到金融史上的三大泡沫,即鬱金香泡沫(1636)、密西西比泡沫(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

 

這些泡沫故事,在歷史上不斷的重覆上演。難怪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要說:「歷史的教訓是,人永遠不以歷史的教訓為殷鑑。」

 

發生在1636年荷蘭的鬱金香狂熱(Tulpenmanie),是當年由鄂圖曼引到荷蘭的鬱金香花種引發的炒作風潮。由於鬱金香數量少又難培育,許多園藝家熱愛,進而成為富豪世家把玩的珍貴對象。經過炒作的花莖,達到相當110盎司的黃金,即可換得一座宅邸。這群眾瘋狂程度,上自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捲入相繼哄抬的金錢遊戲,然而到1637年出現價格崩跌,泡沫化後,價格僅剩下最高峯時的百分之一。

 

密西西比泡沫,則是由出生於愛丁堡的銀行家約翰.勞(John Law)為法國成立中央銀行,在1718年改為「皇家銀行」(Bangue Bank),再透過成立西方公司,取得美洲路易斯安那地區商業活動的專利權,進而併購法國海外殖民的相關公司,新財團名為密西西比公司。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投資人踴躍認股,使其股價由每股150元暴漲到10,000元,「百萬富翁」這名詞就是1719年首次出現,發財致富的美夢掀起市場狂熱。然而,1972年5月股價暴跌,一年內就回到500元,憤怒的群眾要求把約翰.勞抓起來,他被迫逃離法國。

 

就在密西西比泡沫發生的同時,1720年的英國也出現「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 ),這家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是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到1720年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計畫,股價就從年初120英鎊暴升到同年7月的1000鎊,但炒股熱潮很快地由盛而衰,居然到9月只剩下190鎊。

 

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也因南海股票損失慘重,留下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我能算出天體的運行,卻算不出人類的愚行。」

 

在此,不厭其煩重新回顧金融史上的三大泡沫事件,最主要是要強調,個人理財絶對要正視人性的貪婪,進而對「暴利」的誘惑說:不!

 

1980年代,我在學習理財投資時,一位香港的朋友送我一句話,「太好的,一定不是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這幫助我避免了各種投資誘惑。從1981年的鴻源吸金事件迄今,台灣這種類似馬托夫(Bernard Madoff )騙局,就是用高利騙取投資人血汗錢的金融產品,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我也沒有投入一毛錢。

 

2008年10月31日,一位名為中本聰的專家創出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比特幣」,掀起了長達十多年的「挖礦」風潮,這又提供了新一波的金融狂熱。

 

光是看這兩年比特幣與美元交換價值,有如雲霄飛車的走勢,那些冒險投資客應想想智慧有沒有高過牛頓吧!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