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酒店居高臨下拍攝火車站旁的單車停車場。(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乍看這張照片,讀者肯定會認為是北京或是中國任何一個城市在1970年時代的單車停車場。其實這張照片是筆者在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 火車站旁邊下榻的酒店房間裡,居高臨下拍攝的單車停車場。
由於荷蘭運河縱橫,它被稱為是荷蘭的威尼斯。但不同的是,威尼斯的水運河兩端狹窄,根本無法通行機動車輛。荷蘭則不同,它的運河雖多,而且整個國家都處於海平面以下,有些地區甚至低過六公尺,卻因為其特殊的水利工程,荷蘭全國形成的交通網絡,給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方便。荷蘭素有水利建設居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它利用風車將水引導到海裡去的技術,早已成為全球處理水利的導師。
首都海牙街邊的單車停車場。(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這樣的環境下,單車的使用在荷蘭早已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從週一到週五,每逢上下班期間,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已是習以為常。
由於荷蘭人深知他們生活在水的威脅下,所以對如何防止水的危害高度警惕,經年累月不斷推進,也對如何保護好這塊美麗的家園,逐漸形成了荷蘭全國強烈的防範意識和措施。
運河中有船隻擔當水上的交通使命,城市與城市間也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的交通配置。但在城市裡或是近距離的城鄉連結處,單車就成為必備的交通工具。
在荷蘭搭乘火車,除了車廂內的舒適外,舉目外眺,沿途都是一塊塊整齊而綠油油的牧場,遠處的樹林裡散布著不同色彩的小房子,隱隱約約地如同畫卷中的景色,給人的感覺是寧靜而安詳。
乘坐公共汽車,沿著公路旁,蜿蜒曲折的棕色雙行自行車道,綿延不絕,而且每條通道上可容納兩人並肩騎車,雙向往返非常寬敞安全。騎車人悠閒卻快速地踩著單車,行駛在平坦的車道上,給人的感覺是,荷蘭人總是那麼悠閒而快樂。單車道幾乎已經形成一個全國的網路。
過去在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以及德國,也曾見到過當地人騎單車的場景,但不如荷蘭那麼多。歐洲很多國家的火車及公共汽車,都可以攜帶單車上車,而且專門設有停車的空間。尤其是火車,在設有停放單車的車廂外面,還畫有單車的圖案,方便攜帶單車登車人士的識別。在歐洲火車站月臺上都有電梯的設置,除了方便年長者或是殘疾人的輪椅上下外,攜帶單車的人也可以使用。政府的周到考慮,讓出行的人不會有任何不便。
1978年我第一次到北京,進入眼簾而難忘的是北京單車行列令人驚奇。後來到了上海及其他主要城市,也被單車的陣營所震懾。單車在大陸,讓外國人士充滿好奇而讚歎不絕。那時候中國剛結束文化大革命,人民生活並不富裕,物資也極其缺乏。單車的擁有是「財富」的象徵。而有海外親人的居民,都想方設法請海外親人在回國時,代為購買單車;當然海外的親人就將單車作為禮物贈送。小小的一台單車,居然成為左鄰右舍欣羨的工具。
據後來的記錄顯示,北京一地單車的數量在兩百萬上下。我曾下榻過建國門外大街上的國際大飯店,每天清晨居高臨下,見到大街兩邊的單車通行道上,成千上萬的單車密密麻麻但很有序地朝著同一方向踩行,的確是一景觀。值得注意的是在近距離觀察時,發現踩行單車上班或上學的男男女女,個個臉頰紅潤而神采奕奕,反映出一副健康的精神。那時候中國擁有「單車王國」的桂冠是當之無愧的。
漸漸地,僅僅擁有結構簡單的單車已經不能滿足物質的欲望,從最簡單的單車,逐步趨向於帶有各種如十速特殊功能的追求。因為可以從一輛普通單車和帶有特殊功能的單車間分辨出車主的社會階層,從而引起社會上追求奢侈的競爭。
可是曾幾何時,單車已不能代表財富的多寡而在中國大地悄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四輪汽車。最早出現在街頭的是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在上海合資生產的「桑塔納」。能擁有一輛既耗油看上去又笨重的「桑塔納」是當地人夢寐以求的獲得。
後來外國汽車公司積極湧入中國市場,汽車工業蓬勃發展,瑞典的富豪,美國的福特、卡特萊特、林肯,義大利的菲亞特,日本的豐田……蜂擁而至,中國從一個單車社會,瞬間變成汽車大國。
為了適應汽車數量的迅速增長,政府在基礎建設工作上不遺餘力,不久中國的高速公路里數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工業名列前茅,汽油消耗節節攀升,還需要依賴進口彌補嚴重不足。隨之而來的是汽車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威脅著神州大地十四億人口的生命健康。
人民追求買車的欲望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有任何覺醒,相反的,年輕一代,更是向超奢華的汽車邁進,於是法拉利、藍寶堅尼等超級跑車,進入了富豪、土豪以及官二代的陣營中,它代表了社會絕對的富裕階層。
因為社會發展的偏離現實,過分的營養,健身的缺乏,以及科技發展的超迅速,已經亮起青少年的健康紅燈。比方說,糖尿病的患者年齡朝向年輕化的趨勢以及患者人數的逐年增加,都是令人擔憂的國民健康危機。
看到荷蘭的單車盛行,電動車有序地發展,再加上荷蘭人對水利引起的強烈危機感,從而建立了環境保護的積極意識。在荷蘭除了因為陰雨的天氣外,幾乎都是燦爛的藍天白雲。而且荷蘭人飲食簡單,當地出產的高品質乳酪,賦予人民優良素質的體態。他們的紅潤臉頰,不由聯想起中國過去騎單車出行而培養出來的健康臉色。
在荷蘭很難看到啤酒肚和巨型身材,不論男女,他們高大而俊俏的身材令人讚歎羡慕。令人對中國還在發育階段的青少年的體型感到焦慮。他們的心目中,騎單車無法滿足他們從父母及社會那裡吸取的物質虛榮。
在荷蘭所看到的單車幾乎是清一色最簡單的結構,沒有任何車速的裝置。荷蘭人沒有因此而感到羞澀,因為在他們的意識裡,那只是一台交通工具而已,而沒有貧富區別的存在,和中國人腦海中單車及汽車之間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為了「出人頭地」,為了面子上的光榮,中國人在這方面總會不惜工本,甚至不擇手段,為的只是要達到他們的虛榮目的。
看來過去屬於中國的「單車王國」光榮稱號,應該轉贈給荷蘭,它擁有這稱號應該是更加恰當的。因為他們樸實而不張揚的環保意識,得到了國際的認可,也得到世人的敬重。中國人去荷蘭旅遊,在注意名牌或是當地山珍海味的同時,應該多留意當地為單車提供的設施,以及騎單車出行時的愉快神情,還有他們默默發展的環保意識。
「單車王國」的尊稱,不一定要回到中國的懷抱,需要期待的是,也許有一天,中國人會重新恢復對單車曾經的喜愛,而且將它看成是環保的交通工具,從而帶給人們健康的身體和愉快樸素的心態!
(2019年6月22日完稿於北歐郵輪航程)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正在撰寫外交耆宿劉師舜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