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台灣需要一個國家級的戰爭博物館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台灣需要一個國家級的戰爭博物館
2019-07-01 07:54:00
A+
A
A-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圖/由作者陳婉真提供)

 

作者/陳婉真

多年前到關島旅遊時,偶然看到一間小小的二戰博物館,進去逛了一下,沒有什麼感覺。


小時候,家中長輩談起一些親友的動態時,最常說的是某某人去南洋當兵後就沒有回來了,聽太多也沒有什麼感覺。


上學以後讀到八國聯軍、八年抗戰,總是義憤填膺,卻從來沒有想過,八年抗戰期間,有多少台灣人被徵召到中國打仗,原來我們的祖先是中國的敵方日本軍!


正確的說,台灣和中國在1945年以前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使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屬兩個敵對陣營,因此,目前住在台灣的居民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爭歷史經驗。


這是歷史事實,歷史不應被隱瞞或埋沒,但每談及這些事,總難免會引來「族群對立」的憂慮。這一點可以參考沖繩的例子。


沖繩和台灣一樣,戰前就是日本的占領地,戰爭末期美軍擬訂的「跳島戰術(Island hopping)」台灣幸運的被跳過,使得沖繩成為唯一被盟軍登陸的日本領土,一個多月後長崎和廣島兩顆原子彈投下後,日本投降。


沖繩戰役的時間,從1945年4月1日到6月23日,期間長達八十多天,日方死亡人數超過二十萬人,平均每4名沖繩人就有1人死亡,盟軍也有8萬人喪生,許多平民被迫自殺,有些戰壕遭到美軍以燒夷彈攻擊,死傷慘重;收容傷兵的壕溝「醫院」在最後階段,由女學生擔綱的護士奉命以毒藥讓傷兵飲用,全員毒死,戰況之慘烈,史稱「鐵的暴風」(Typhoon of Steel)。


戰後沖繩縣政府把舊日本軍隊組織性戰鬥結束的6月23日,定為慰靈日,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慰靈祭典,日本首相一定到場,也一定會遭到沖繩人當場嗆聲;駐沖繩美軍也都由指揮官親自率團參加,典禮隆重哀戚。


典禮的地點就在糸滿市,現場滿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墓碑,每一塊碑上刻滿日本各縣死者名單;美軍陣亡者的名單也在同一現場的另一區,同樣在碑上刻滿密密麻麻的陣亡者姓名。每年慰靈祭典前,數以萬計的罹難者家屬扶老攜幼前來祭拜先人;美軍也以樂儀隊前往弔祭。


看到戰爭時敵對雙方的後代匯聚一處,共同以隆重肅穆的心情追思先人,那樣的場景令人感動,也是讓後代省思戰爭可怕的最佳教材。


在糸滿市和平祈願紀念公園裡,日本政府提供土地供各參戰國興建紀念碑,其中以韓國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最為特殊顯眼,它就在繫滿市和平祈念公園的「平和祈念資料館」旁邊,地點絕佳,公園內所使用的石材是由韓國運來,慰靈碑朝向的位置正是韓國,在在顯示韓國政府對戰殁者的尊崇。


韓國人的紀念碑文,也是唯一挑戰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末期強迫琉球人「玉碎」的碑文,文中指控日軍的許多作法是「虐殺」,這樣的碑文樹立在園區中,並沒有被禁止,反倒贏得日本學者的讚賞。


公園裡台灣人戰殁者的名單共有34人,因為人數太少,和北朝鮮人併在一塊。一位日本學者說,以台灣和沖繩的地理位置與生活習俗之接近,當年的死亡名單不應只有那麼少人,但因為後來日本和台灣沒有邦交,以及台灣的官方不重視,和台籍日本兵求償問題一樣,考據及立碑都困難重重,直到2016年才在民間的努力,設置了「台灣之塔」,2018年又增建了李登輝前總統題字的「為國做見證」紀念碑,李前總統親自前往揭碑。


台灣也有一個全國唯一官方設置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地點在旗津,它是由台籍日本兵、戰後又成為國軍的許昭榮,經過多年奔走成立的,他目睹許多和他一樣到中國參與國共內戰的台灣兵,在最激烈的戰場中戰死,至今國共雙方都避談這個問題,估計有一萬五千以上台灣兵參戰,無數人死在國共內戰的戰場,有的被俘成為解放軍,甚至韓戰結束後遣送到台灣的「一萬四千個證人」裡,也有台籍老兵在內,但因當年國軍軍紀敗壞,吃空缺嚴重,確切的人數及名單已經無可考。


許昭榮曾在戰地收埋戰死同袍遺骨,並應允戰後有機會一定把他們帶回故鄉台灣,後來他果然多方奔走,在吳敦義擔任高雄市長期間,撥出旗津風車公園旁的一塊空地,興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落成時已是陳水扁擔任總統的時代。


許昭榮一直期待陳水扁總統能為「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具名落款,卻未能如願,落成時市長謝長廷也未參加;在市議會又有議員提議不如改為八二三公園,原因當然是因為議員及官員對於史實不了解,最後許昭榮選擇在陳水扁任滿、馬英九就任的2008年5月20日,在旗津戰和公園自焚而死,才終於催生這個全台唯一的戰爭紀念公園。


高雄市政府把戰和公園的經營,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委由許昭榮生前成立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經營,現任理事長吳祝榮是許昭榮的義子,靠民間的力量慘淡經營,雖然力量微薄,每年一定舉辦春秋兩次祭典,並舉辦過多次學術研討會。但園區則任令荒蕪,市府不願再投入經費經營,展場的空間比旁邊的遊客廁所還小,明顯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公園平時開放參觀,有趣的是,很多遠從日本歐美等地前來的遊客,都對台灣兵的命運多舛深感訝異,很多人深受感動,倒是前來參觀的台灣人不多,因為這一課歷史課本從沒教過。


連關島那麼小的一個小島,都在島上設立博物館紀念,台灣是二戰參與甚深的地區,卻只有遠在旗津一處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個紀念二戰陣亡的戰士紀念公園,戰爭期間死亡及失踪的台灣兵超過五萬人,至今只有死者被奉祠在日本靖國神社祭拜,這和台灣人慎終追遠的習俗相去太遠,政府至少應將旗津的戰和公園提升為國家級戰爭紀念公園,才能對得起當年那麼多為保衛家鄉而戰死的台灣兵、對歷史有交代。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圖/由作者陳婉真提供)

 

作者/陳婉真

多年前到關島旅遊時,偶然看到一間小小的二戰博物館,進去逛了一下,沒有什麼感覺。


小時候,家中長輩談起一些親友的動態時,最常說的是某某人去南洋當兵後就沒有回來了,聽太多也沒有什麼感覺。


上學以後讀到八國聯軍、八年抗戰,總是義憤填膺,卻從來沒有想過,八年抗戰期間,有多少台灣人被徵召到中國打仗,原來我們的祖先是中國的敵方日本軍!


正確的說,台灣和中國在1945年以前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使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屬兩個敵對陣營,因此,目前住在台灣的居民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爭歷史經驗。


這是歷史事實,歷史不應被隱瞞或埋沒,但每談及這些事,總難免會引來「族群對立」的憂慮。這一點可以參考沖繩的例子。


沖繩和台灣一樣,戰前就是日本的占領地,戰爭末期美軍擬訂的「跳島戰術(Island hopping)」台灣幸運的被跳過,使得沖繩成為唯一被盟軍登陸的日本領土,一個多月後長崎和廣島兩顆原子彈投下後,日本投降。


沖繩戰役的時間,從1945年4月1日到6月23日,期間長達八十多天,日方死亡人數超過二十萬人,平均每4名沖繩人就有1人死亡,盟軍也有8萬人喪生,許多平民被迫自殺,有些戰壕遭到美軍以燒夷彈攻擊,死傷慘重;收容傷兵的壕溝「醫院」在最後階段,由女學生擔綱的護士奉命以毒藥讓傷兵飲用,全員毒死,戰況之慘烈,史稱「鐵的暴風」(Typhoon of Steel)。


戰後沖繩縣政府把舊日本軍隊組織性戰鬥結束的6月23日,定為慰靈日,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慰靈祭典,日本首相一定到場,也一定會遭到沖繩人當場嗆聲;駐沖繩美軍也都由指揮官親自率團參加,典禮隆重哀戚。


典禮的地點就在糸滿市,現場滿是密密麻麻的黑色墓碑,每一塊碑上刻滿日本各縣死者名單;美軍陣亡者的名單也在同一現場的另一區,同樣在碑上刻滿密密麻麻的陣亡者姓名。每年慰靈祭典前,數以萬計的罹難者家屬扶老攜幼前來祭拜先人;美軍也以樂儀隊前往弔祭。


看到戰爭時敵對雙方的後代匯聚一處,共同以隆重肅穆的心情追思先人,那樣的場景令人感動,也是讓後代省思戰爭可怕的最佳教材。


在糸滿市和平祈願紀念公園裡,日本政府提供土地供各參戰國興建紀念碑,其中以韓國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最為特殊顯眼,它就在繫滿市和平祈念公園的「平和祈念資料館」旁邊,地點絕佳,公園內所使用的石材是由韓國運來,慰靈碑朝向的位置正是韓國,在在顯示韓國政府對戰殁者的尊崇。


韓國人的紀念碑文,也是唯一挑戰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末期強迫琉球人「玉碎」的碑文,文中指控日軍的許多作法是「虐殺」,這樣的碑文樹立在園區中,並沒有被禁止,反倒贏得日本學者的讚賞。


公園裡台灣人戰殁者的名單共有34人,因為人數太少,和北朝鮮人併在一塊。一位日本學者說,以台灣和沖繩的地理位置與生活習俗之接近,當年的死亡名單不應只有那麼少人,但因為後來日本和台灣沒有邦交,以及台灣的官方不重視,和台籍日本兵求償問題一樣,考據及立碑都困難重重,直到2016年才在民間的努力,設置了「台灣之塔」,2018年又增建了李登輝前總統題字的「為國做見證」紀念碑,李前總統親自前往揭碑。


台灣也有一個全國唯一官方設置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地點在旗津,它是由台籍日本兵、戰後又成為國軍的許昭榮,經過多年奔走成立的,他目睹許多和他一樣到中國參與國共內戰的台灣兵,在最激烈的戰場中戰死,至今國共雙方都避談這個問題,估計有一萬五千以上台灣兵參戰,無數人死在國共內戰的戰場,有的被俘成為解放軍,甚至韓戰結束後遣送到台灣的「一萬四千個證人」裡,也有台籍老兵在內,但因當年國軍軍紀敗壞,吃空缺嚴重,確切的人數及名單已經無可考。


許昭榮曾在戰地收埋戰死同袍遺骨,並應允戰後有機會一定把他們帶回故鄉台灣,後來他果然多方奔走,在吳敦義擔任高雄市長期間,撥出旗津風車公園旁的一塊空地,興建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落成時已是陳水扁擔任總統的時代。


許昭榮一直期待陳水扁總統能為「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具名落款,卻未能如願,落成時市長謝長廷也未參加;在市議會又有議員提議不如改為八二三公園,原因當然是因為議員及官員對於史實不了解,最後許昭榮選擇在陳水扁任滿、馬英九就任的2008年5月20日,在旗津戰和公園自焚而死,才終於催生這個全台唯一的戰爭紀念公園。


高雄市政府把戰和公園的經營,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委由許昭榮生前成立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經營,現任理事長吳祝榮是許昭榮的義子,靠民間的力量慘淡經營,雖然力量微薄,每年一定舉辦春秋兩次祭典,並舉辦過多次學術研討會。但園區則任令荒蕪,市府不願再投入經費經營,展場的空間比旁邊的遊客廁所還小,明顯只是聊備一格而已。


公園平時開放參觀,有趣的是,很多遠從日本歐美等地前來的遊客,都對台灣兵的命運多舛深感訝異,很多人深受感動,倒是前來參觀的台灣人不多,因為這一課歷史課本從沒教過。


連關島那麼小的一個小島,都在島上設立博物館紀念,台灣是二戰參與甚深的地區,卻只有遠在旗津一處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個紀念二戰陣亡的戰士紀念公園,戰爭期間死亡及失踪的台灣兵超過五萬人,至今只有死者被奉祠在日本靖國神社祭拜,這和台灣人慎終追遠的習俗相去太遠,政府至少應將旗津的戰和公園提升為國家級戰爭紀念公園,才能對得起當年那麼多為保衛家鄉而戰死的台灣兵、對歷史有交代。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