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大姐的韭菜炒蛋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大姐的韭菜炒蛋
2019-06-03 20:59:00
A+
A
A-

韭菜炒蛋。(圖/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韭菜炒蛋是我這一生飲食中最喜愛的菜餚,它簡單卻可口下飯,而且百吃不厭。因為這碟小菜在我生命中,有著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記憶。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生活在台北,大姐家是我唯一經常去的地方,因為我喜歡她做的韭菜炒蛋。在那個艱難的時代,能夠吃上這盤今天看來極其普通的菜,就是上好的佳餚了。大姐炒的韭菜蛋味道特香,漸漸地就成了我的嗜愛。

在我離開台灣之前,去探望大姐,她那時因為癌症的擴散,半邊臉上受到鈷六十放射影響而呈嚴重黑色。得知我即將赴歐求學,她為我高興,並堅持要給我做一頓午餐,吃力地給我做了一碟韭菜炒蛋。坐在桌旁邊和我聊天,邊不時夾起韭菜炒蛋放在我飯碗中,深怕我吃不飽似地。

望著她病弱的身軀,還要為我下廚,我強忍著眼淚,實在難以下嚥,但又不願令大姐失望,最終將一碟韭菜炒蛋吃到見了盤底。大姐看在眼裡,臉龐上露出滿足的笑容。那笑容裡包含著大姐對我如慈母般的關心。

到了馬德里,我被安排在一個教會組織的中國留學生宿舍中,那裡寄宿著十多位來自港澳留學生,從台灣來的只是我一個。如果有家書等信件,宿舍負責人就會分別放置在各人的書桌上。那時候要收到一封家書,真的是會喜出望外。和家人一封書信來往,平均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那時候郵政流行的是航空信簡,正面中間是發信人和收信人的地址,寫完後,裡外三折封好即可投郵,的確是簡便而經濟。作為窮學生,每次寄發家信必然要左思右想,雖然寄一封信簡,仍然要縮減求學中的其他雜費。

從離開台灣後,我期盼能經常收到家書,因為那是孤身在外的唯一安慰,也是得悉家中平安的信息來源。但每天的盼望中又帶著信中可能給我帶來大姐不祥信息的擔憂和恐懼,所以每次在拆父母親的家書時,心理上都會先戰戰兢兢顫抖一番,等到閲讀完後,知道大姐還在和生命搏鬥,我會欣然地舒一口氣,也期望大姐病體康復的奇蹟出現。

六個月後,是一個春天,我從學生食堂回到宿舍。西班牙人習慣晚上十一點晚餐,學生食堂也不例外,晚餐結束後就已經是半夜了。幾乎每天晚餐後回到宿舍,我必須要做功課直到東方發白。那天晚上也不例外。回到宿舍後,看到書桌上放著父親的來信。和往常一樣,我忐忑地拆開信簡,這次父親的來信,終於帶來大姐辭世的噩耗。由於時近午夜,有些同學已經入睡,我無法放聲大哭,只能伏在桌案上抽泣,然後將自己關在衛生間裡,讓淚水如湧泉般地流淌。

那一晚我沒有做功課,在黑漆漆的臥室裡,躺在床上,被淚水模糊的眼神中,一幕幕大姐生前的容貌,在我面前不斷重複出現。

父母是在媒妁之言的安排下成婚的,那時母親才十五歲,所以在十六歲就生下了大姐,是我們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大姐和我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四歲,這是因為在我之前有五個哥哥,因為當時醫藥不發達,都是在幼年時夭折,而我出生後,又患上嚴重的哮喘,母親和大姐都擔憂我的健康,無形中就對我給予更多的呵護。

大姐一生滴酒不沾,原來這後面有著一段母親給我們道出大姐拒酒的秘密。那時候生活在家鄉,大姐去外祖父母家探視。家鄉有自製糯米酒的傳統,俗稱 「羅酒」,外祖父家也不例外,而且老人家晚上喜愛喝一盅燉熱的羅酒。

一天晚上,外祖父要這個外孫女去酒窖裡給他掏一壺酒,但是過了許久仍不見其蹤影,於是外祖父自己前往酒窖,發現這個可愛的外孫女竟然躺在酒罈旁邊的地上睡著了。事後得知,原來大姐在為外祖父掏酒的時候,因為酒的甜香使其情不自禁地嘗了一口。果然味道極具誘力,於是多喝了幾口,最後醉倒在酒罈邊。外祖父沒有責備她,只是詼諧地將這個頑皮的外孫女調侃了一番。大姐也從此和酒絶了緣。

大姐有暈車的宿疾,記得抗戰勝利後舉家從上海前往南京,那是全家在經歷了戰爭的苦難後,雖然短暫卻也是舉家最快樂的團聚日子。父親從重慶隨政府還都回來。我們這些孩子們,每次去玄武湖划船採蓮,大姐坐在車裡,必然為了暈車嘔吐而要帶著袋子以防萬一。

大姐一直身體虛弱,這和抗戰時期在上海生活的艱難有關。那時候,父親去了重慶,留下母親獨立支撐著一家老小的生活。上有年邁的外祖母,下有大姐,二姐,及四姐等四個孩子。日寇佔領上海後,掠奪了中國人的口糧。我們生活在法租界裡也無法避免饑餓的威脅。

經常為了一小袋 「八寶飯」 ,大姐就必得陪著母親半夜到弄堂口的「公平米店」排隊,等待清晨東方發白時,米店開啟門板上的小口,從裡面扔出小票,誰能搶到那張小票,就可以分到那包大都是沙子,稗子等雜物的「八寶飯」,於是晚上全家圍著飯桌,將八寶飯裡的碎米揀出來,第二天熬成一鍋米湯,作為吞嚥乾澀沒有油水的玉米餅。

就是這樣如同飼養動物的低劣食物,大姐仍捨不得喝,想方設法寧可自己挨餓,卻要先把弟妹餵飽。

大姐秉性聰慧,但在抗戰極端困難的時期,她以讀書會引起昏眩為藉口,中途輟學,實際上是為了成全弟妹們的教育。

大姐去世時,還只是不惑之年,在她短暫的生命裡,苦難超越了享受,淚水經常掩蓋著笑容。但是她始終堅韌地用樂觀抵禦時常降臨在她頭上的不幸。我從未見到她在病重的時候作過呻吟,而是鼓足勇氣盡心地照顧著她心愛的孩子。

彈指之間,大姐已離世逾半個世紀,然而她的笑容,她的仁慈,她的寬容,和她的堅韌和勇氣,尤其是和大姐的最後相聚,那一碟韭菜炒蛋,深深植根於我心的深處。

我和妻子正在歐洲旅途中,由於年事已高,就選擇有廚房的酒店客房,方便做些清淡飲食。前一天去當地華人開設的超市採購,見到新鮮碧綠的韭菜,於是買回來炒雞蛋,再次勾起我對大姐的懷念。

大姐和韭菜炒蛋,在我生命中,包含著無盡的懷念和記憶,是激勵,也是動力,伴隨著我繼續在人生旅途中前行。

(2019年5月29日完稿於義大利旅途)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正在撰寫外交耆宿劉師舜的傳記。

韭菜炒蛋。(圖/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韭菜炒蛋是我這一生飲食中最喜愛的菜餚,它簡單卻可口下飯,而且百吃不厭。因為這碟小菜在我生命中,有著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記憶。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生活在台北,大姐家是我唯一經常去的地方,因為我喜歡她做的韭菜炒蛋。在那個艱難的時代,能夠吃上這盤今天看來極其普通的菜,就是上好的佳餚了。大姐炒的韭菜蛋味道特香,漸漸地就成了我的嗜愛。

在我離開台灣之前,去探望大姐,她那時因為癌症的擴散,半邊臉上受到鈷六十放射影響而呈嚴重黑色。得知我即將赴歐求學,她為我高興,並堅持要給我做一頓午餐,吃力地給我做了一碟韭菜炒蛋。坐在桌旁邊和我聊天,邊不時夾起韭菜炒蛋放在我飯碗中,深怕我吃不飽似地。

望著她病弱的身軀,還要為我下廚,我強忍著眼淚,實在難以下嚥,但又不願令大姐失望,最終將一碟韭菜炒蛋吃到見了盤底。大姐看在眼裡,臉龐上露出滿足的笑容。那笑容裡包含著大姐對我如慈母般的關心。

到了馬德里,我被安排在一個教會組織的中國留學生宿舍中,那裡寄宿著十多位來自港澳留學生,從台灣來的只是我一個。如果有家書等信件,宿舍負責人就會分別放置在各人的書桌上。那時候要收到一封家書,真的是會喜出望外。和家人一封書信來往,平均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那時候郵政流行的是航空信簡,正面中間是發信人和收信人的地址,寫完後,裡外三折封好即可投郵,的確是簡便而經濟。作為窮學生,每次寄發家信必然要左思右想,雖然寄一封信簡,仍然要縮減求學中的其他雜費。

從離開台灣後,我期盼能經常收到家書,因為那是孤身在外的唯一安慰,也是得悉家中平安的信息來源。但每天的盼望中又帶著信中可能給我帶來大姐不祥信息的擔憂和恐懼,所以每次在拆父母親的家書時,心理上都會先戰戰兢兢顫抖一番,等到閲讀完後,知道大姐還在和生命搏鬥,我會欣然地舒一口氣,也期望大姐病體康復的奇蹟出現。

六個月後,是一個春天,我從學生食堂回到宿舍。西班牙人習慣晚上十一點晚餐,學生食堂也不例外,晚餐結束後就已經是半夜了。幾乎每天晚餐後回到宿舍,我必須要做功課直到東方發白。那天晚上也不例外。回到宿舍後,看到書桌上放著父親的來信。和往常一樣,我忐忑地拆開信簡,這次父親的來信,終於帶來大姐辭世的噩耗。由於時近午夜,有些同學已經入睡,我無法放聲大哭,只能伏在桌案上抽泣,然後將自己關在衛生間裡,讓淚水如湧泉般地流淌。

那一晚我沒有做功課,在黑漆漆的臥室裡,躺在床上,被淚水模糊的眼神中,一幕幕大姐生前的容貌,在我面前不斷重複出現。

父母是在媒妁之言的安排下成婚的,那時母親才十五歲,所以在十六歲就生下了大姐,是我們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大姐和我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四歲,這是因為在我之前有五個哥哥,因為當時醫藥不發達,都是在幼年時夭折,而我出生後,又患上嚴重的哮喘,母親和大姐都擔憂我的健康,無形中就對我給予更多的呵護。

大姐一生滴酒不沾,原來這後面有著一段母親給我們道出大姐拒酒的秘密。那時候生活在家鄉,大姐去外祖父母家探視。家鄉有自製糯米酒的傳統,俗稱 「羅酒」,外祖父家也不例外,而且老人家晚上喜愛喝一盅燉熱的羅酒。

一天晚上,外祖父要這個外孫女去酒窖裡給他掏一壺酒,但是過了許久仍不見其蹤影,於是外祖父自己前往酒窖,發現這個可愛的外孫女竟然躺在酒罈旁邊的地上睡著了。事後得知,原來大姐在為外祖父掏酒的時候,因為酒的甜香使其情不自禁地嘗了一口。果然味道極具誘力,於是多喝了幾口,最後醉倒在酒罈邊。外祖父沒有責備她,只是詼諧地將這個頑皮的外孫女調侃了一番。大姐也從此和酒絶了緣。

大姐有暈車的宿疾,記得抗戰勝利後舉家從上海前往南京,那是全家在經歷了戰爭的苦難後,雖然短暫卻也是舉家最快樂的團聚日子。父親從重慶隨政府還都回來。我們這些孩子們,每次去玄武湖划船採蓮,大姐坐在車裡,必然為了暈車嘔吐而要帶著袋子以防萬一。

大姐一直身體虛弱,這和抗戰時期在上海生活的艱難有關。那時候,父親去了重慶,留下母親獨立支撐著一家老小的生活。上有年邁的外祖母,下有大姐,二姐,及四姐等四個孩子。日寇佔領上海後,掠奪了中國人的口糧。我們生活在法租界裡也無法避免饑餓的威脅。

經常為了一小袋 「八寶飯」 ,大姐就必得陪著母親半夜到弄堂口的「公平米店」排隊,等待清晨東方發白時,米店開啟門板上的小口,從裡面扔出小票,誰能搶到那張小票,就可以分到那包大都是沙子,稗子等雜物的「八寶飯」,於是晚上全家圍著飯桌,將八寶飯裡的碎米揀出來,第二天熬成一鍋米湯,作為吞嚥乾澀沒有油水的玉米餅。

就是這樣如同飼養動物的低劣食物,大姐仍捨不得喝,想方設法寧可自己挨餓,卻要先把弟妹餵飽。

大姐秉性聰慧,但在抗戰極端困難的時期,她以讀書會引起昏眩為藉口,中途輟學,實際上是為了成全弟妹們的教育。

大姐去世時,還只是不惑之年,在她短暫的生命裡,苦難超越了享受,淚水經常掩蓋著笑容。但是她始終堅韌地用樂觀抵禦時常降臨在她頭上的不幸。我從未見到她在病重的時候作過呻吟,而是鼓足勇氣盡心地照顧著她心愛的孩子。

彈指之間,大姐已離世逾半個世紀,然而她的笑容,她的仁慈,她的寬容,和她的堅韌和勇氣,尤其是和大姐的最後相聚,那一碟韭菜炒蛋,深深植根於我心的深處。

我和妻子正在歐洲旅途中,由於年事已高,就選擇有廚房的酒店客房,方便做些清淡飲食。前一天去當地華人開設的超市採購,見到新鮮碧綠的韭菜,於是買回來炒雞蛋,再次勾起我對大姐的懷念。

大姐和韭菜炒蛋,在我生命中,包含著無盡的懷念和記憶,是激勵,也是動力,伴隨著我繼續在人生旅途中前行。

(2019年5月29日完稿於義大利旅途)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正在撰寫外交耆宿劉師舜的傳記。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