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試爆成功,讓中國一躍成為強國。(圖/翻攝自搜狐網)
質報新聞網溫建鈞/台北報導
中國的國際地位,從多年前清朝末年的積弱不振,被西方列強予取予求,到現在成為世界強國,其實是一步一步努力來的,北京大學教授潘維提出他的觀察。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9世紀美國的薩克拉門托市(Sacramento)。那裡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州府,是淘金熱的中心,也是華人聚居的地方,有很多華人到那裡去淘金。那裡有一條大河,叫薩克拉門托河(Sacramento River),河上有橋。一天,清朝政府有位領事,是一位武官,正在過橋,他身後有兩個美國農民也在過橋。兩人看著這個中國官員穿著清朝花花綠綠的官服,腦後拖著長辮子,很好玩,打賭他會不會游泳。於是兩人一使勁,就把這位官員扔進了薩克拉門托河。官員不會游泳,淹死了。之後,什麼也沒有發生,這件事就像從來不曾發生一樣。那個時候,中國人並不認同「中國」。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1900年。八國聯軍只有兩萬個士兵,卻打敗了中國軍隊,佔領了北京城,太后逃到西安去了。結果是,中國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這個數字是按照當時中國戶部的人口統計得來的,也就是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人賠一兩白銀。這筆錢折合成八國各自的貨幣支付。八國之中,美國「損失」(出力)較小,僅分得賠款中的7.3%,即三千三百萬兩,估算為美元兩千四百五十萬元。後來,美國政府方面承認,其半數賠償要求屬於「虛報」,故將該款之近半,即一千二百萬美元,交還中國,條件是用於興辦西學。
那時的一千二百萬美元是很值錢的。今天在美國買棟房子要五十萬美元;那時候,只要幾百美元。1867年,美國僅支付了七百二十萬美元就從俄國買下了阿拉斯加,國會當時還嫌貴,差點就否決了。四億五千萬兩白銀能買多少個阿拉斯加?能買46.4個。阿拉斯加比整個中國東北還大,是美國最大的黃金、石油和魚產品生產基地。庚子賠款自1902年起付,38年後的1940年付清,其間年利率為4%,總共支付了將近十億兩。在1900年之前,中國剛剛賠完甲午中日戰爭的賠款,兩億五千萬兩白銀,價值25個阿拉斯加。到了這個時候,中國人想不認同中國也難。
第三個故事大家都熟悉。1950年,中國志願軍把美國軍隊從鴨綠江邊打回到「38度線」了。這是中國自1840年以來打贏的第一場對外戰爭,而且是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戰,還是在外國的領土上。這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最明顯標誌。為了別人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民族,這就是任新民院士這些科技精英回歸祖國的理由。
最後一個故事。有一位國民黨將領,是敗軍之將,自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就不被重用了。20世紀60年代,他辭職去了南非,做點小生意過日子。那時南非與中國台灣關係密切,都自稱是反共的堅強堡壘。與美國一樣,那時候的南非也奉行種族隔離政策,但比美國還嚴格,黃種人是有色人種,在公共汽車上必須坐後排座,前排的座位屬於白種人。
1964年10月17日,這位先生乘公共汽車,上車後他習慣地往車後面走。司機對他說:「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後面了。」老先生非常詫異的說:「我是中國人。」司機說:「我知道,我看出來了。」老先生說:「那,我不就該坐後面?」司機說:「你沒看今天的報紙?昨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等民族。從今天起,中國人都可以坐前排座。」老先生一下子就愣住了。過了一會兒,他淚流滿面地說:「這車我不坐了,我下車走路。」紅色中國為他掙來了前排座,掙來了一個民族整體的尊嚴,卻永遠斷絶了他跟著蔣介石「反攻」回大陸的希望,也就永遠斷絶了他回歸故鄉的希望——至少在那個時候他是這樣理解的。
認同祖國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情,那裡面摻雜著無數個人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委屈與失望。但是家就算還「醜陋」,也是我們自己的家。
註:原文出自大陸「瞭望智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