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怡華(右)與Marc(左)。(圗/翻攝自鄭怡華臉書)
Marc 是我去年撿回來的朋友。大夥兒敲定重聚時間,旅居曼谷的他二話不說,特地買機票飛來台北。那天他聊到,我曾私下提醒坐他旁邊的Rita多跟他說話,免得他孤單想家,微微的淚光在他眼眶打轉,不多不少,像打哈欠那般。
這個真誠溫暖、博學多聞的加拿大記者,後來成了亞洲駐點的電視製作人,22年來,執導過38支紀錄片,如今,他要把他的亞洲觀察寫成一本書,用更深的角度來介紹日本、台灣和新加坡,預計2020年出版法文版。
收到他的訪綱時,我相當驚訝,因為他做了很多功課,也問得很深入,有些問題我想都沒想過,更別提有什麼好答案。比如,我在菲律賓兩年、瑞士三年的旅外經驗,讓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產生了什麼不同看法。
教育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焦慮。(圗/翻攝自鄭怡華臉書)
過去,我是個沒有自信,容易緊張的媽媽,傳統教育的羈絆下,我很怕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我照著別人的路子養小孩,除了沒做過皮紋檢測、左右腦開發外,孩子該上的繪本、律動、黏土、體操,我沒一樣落掉,連架上的教養書都從排行榜搬回家(誰沒看過「百歲人瑞醫生」?!)。但我知道,我不是唯一這樣的媽媽,這其實反應了社會集體焦慮的現象。
時間過了十年,我發現父母們依舊焦慮,只是方式有所改變。
月刊裏一張兒童夏令營的DM,科學、文學、藝術、園藝、馬戲團、獨木舟,豐富多元甚有趣,但平均一星期要價5千到9千不等;還有一二十萬的高檔夏令營:休士頓參觀NASA、史丹佛的程式設計、德國建築藝術…..沒想到,馬拉松還在熱身階段,已經這樣殘酷赤裸裸,光腳的、穿運動鞋的、釘鞋的、外掛風火輪的。
幾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均貧,考試是唯一的翻身機會;現在強調多元探索的時代,仍僅限於手中握有資源的人,可怕的是,這斷層恐怕愈來愈大。
我的朋友雙薪家庭,正為這暑假滿頭包,花不起兩個孩子夏令營的錢,學校沒有暑期輔導,長輩又不在身邊幫忙。但,一個暑假兩孩子要燒掉十來萬,有多少家庭能微笑負擔?!
五年前,我在日內瓦曾這樣寫:「暑假的第二個禮拜,我把五歲半的女兒丟到社區營隊。這個公辦的兒童營隊,收附近5到12歲的孩子,每天早上9點送去,下午5點接回,包午餐、包車費、包材料費、包門票,一個禮拜兩千塊台幣,只有市面的1/10。他們畫畫、玩遊戲、做手工、搭公車去游泳、走路去公園爬樹、搭大巴去野生植物園看蝴蝶……照顧營隊兒童的,多是累積服務時數的義工,有大學生,有家庭主婦,還有退休老師,有熱忱又有耐心,孩子們都玩得不想回家。」
一個成熟有效率的政府,體恤、包容、又懂得兜資源,不用花太多人事開銷,就把餅做得又大又漂亮。
康有為「視民如傷」的墨寶,剛好就在我手機裏,這是上星期去藝術拍賣會開眼界時,順勢照的。好巧不巧,我就只照這一張,而且剛好今天派上用場。
作者/鄭怡華
鄭怡華在新聞界衝鋒陷陣13年後,加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游走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之間。期間曾跟隨夫婿旅居倫敦、馬尼拉和日內瓦,那八年的旅外歲月,深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體悟不同的生活經驗。
目前舉家遷回台灣,白天創作學習當義工,晚上燒飯洗衣帶小孩,期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調出不平凡的生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