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在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寫稿。(圖/由杜平提供)
編輯人語/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主攻國際政治。其從業軌跡始自北京的中央媒體。後被派往歐盟擔任常駐記者,其後轉往新加坡(聯合早報)擔任主筆,目前在香港鳳凰衛視擔任政治評論員。其三十年職業生涯,跨越廣播、報紙和電視三大傳統媒體,由體制之內走向體制之外,頗為獨特。《我在媒體這些年》是作者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全文約十四萬字,即日起獨家授權優傳媒連載。
--善待自己的國土,善待自己的同胞,善待自己的社會秩序,才是最真實的愛國--杜平(關於中國的愛國主義)
作者/杜平
回想起來,我對新聞這個行業的最初興趣,多多少少與上海《文匯報》有點關係。1980年代初,我就讀於上海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當時的中國正逐步地向世界開放大門。由於對外部世界非常好奇,我每天都要在英語系大樓的閱報欄前尋找有關國外的消息。
其中,上海《文匯報》駐巴黎記者的文章讓我特別有興趣。這些文章都是通訊體裁,每篇都由兩人署名,內容涉及法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短小精悍,文筆清新,讓人開闊眼界。這樣長期地追著閱讀,以至於兩位作者的姓名曾經長久地留在我腦海裡。如今幾十年已經過去,我依然記得其中一位作者的名字,叫王雙泉。因為年代實在久遠,另一位的姓名已經在記憶中模糊。
我當時想,當記者原來是這麼地愜意,既能到處看世界,又能發表文章,實在是令人羡慕的職業。我的專業是英語語言和英美文學,接觸了十八至二十世紀的很多英美文學作品,心中最欽佩那些大名鼎鼎的文學翻譯家,所以最初的願望就是從事文學翻譯。後來,我的志向又發生改變。那個時代,由上海電影譯製廠翻譯和配音的外國電影紅遍中國,我又想去電影譯製廠做劇本翻譯。二十歲出頭的學生,總是不停地做夢。可是,當我對《文匯報》記者充滿異國風情的文章發生興趣之後,便開始做起了當駐外記者的夢。
出乎意料的是,追逐夢想的機會果真來到身邊。大學三年級時,中央幾家新聞機構聯合制定選拔和培養新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計畫,決定在北大、復旦、上外、北外和廣外五所大學的英語系,選拔一批優秀學生接受新聞專業的訓練,為期三年,畢業後授予英語和新聞專業雙學士學位,目標是要培養一批適合國家改革開放形勢、能夠「用兩條腿走路」的新聞工作者。
所謂「用兩條腿走路」,就是指既精通英語,又懂新聞專業,這是當時比較缺乏的新聞人才。按照這一計畫,上海外語學院側重培養廣播電視記者,畢業生將定向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央電視臺。國家廣播電視部為此專門派一位處長來到學校推介這一計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嚮往的職業前景,我內心裡著實興奮不已。經過考試,我和另外二十九名同學獲得選拔,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完全以英語授課的國際新聞專業學生。
在我們三十人當中,我應該是最幸運者之一。畢業兩年之後,我便被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派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先是創建記者站,繼而任首任記者,任務是報導歐洲共同體(現為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西歐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新聞。那一年我二十六歲,是當時年齡最小的駐外記者之一。我曾經是那麼羡慕上海《文匯報》駐巴黎記者,如今竟然夢想成真,在距離巴黎只有三百公里的城市加入了駐外記者的行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