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粽子示意圖)
優傳媒新聞網記者周書靜/綜合報導
端午節要吃粽子,但是您知道入口的粽子還有分南、北嗎?雖然粽子看起來都很像,但作法卻有不同,口味也各有擁護者,甚至在網路上引起論戰,究竟誰更勝一籌呢?
台灣肉粽素有「北蒸南煮」的作法,即台灣端午肉粽一般分為北部粽與南部粽。台北肉粽與台南肉粽的不同在於北部粽是使用已炒熟的糯米加上五花肉、蝦米、魷魚乾、鹹蛋黃、香菇等所組成,再繼續蒸煮使米粒完全熟透;南部粽則是以生米拌滷汁加上炒好的內餡,並且把整顆粽子放在滾水中煮至熟透;所以北部粽有嚼感,南部粽有粘性。
北部粽是先將糯米用紅蔥頭、醬油、鹽、胡椒等炒至八分熟,再包以炒過的內餡如豬肉、豆幹、竹筍、滷蛋、香菇、蝦米、蘿蔔乾等,置蒸籠蒸熟,具有咀嚼感,不會太黏膩。
南部粽是將糯米與花生略為炒過,不加醬色,內餡有豬肉、紅蔥頭,再將包好的粽子以水蒸煮至糯米熟透,吃時蘸調味料。因直接水煮且時間較長,口感一般來說較客家米粽更軟。而且南部粽很多地方會加上花生粉與香菜,更增添了風味。
北部就很像油飯的口感,另一個大家比較少注意到的就是外層的粽葉,南部粽因為水煮的關係豬肉的油脂、花生的油脂與糯米的黏性會釋放到水中,所以剛煮好時粽葉摸起來會有點油黏感,靠近聞除了粽葉香外還會有淡淡的豬油香,口味上兩者相比南部粽較淡,因大多以食材的原味呈現,在水煮的過程中所有食材的風味釋出融合在水中,最後糯米再把統合後的風味完全吸收回去。南北肉粽果然勢均力敵,每一種都讓人垂涎三尺。